[发明专利]油喷射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2094.2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9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G.J.黑兹尔顿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3/08 | 分类号: | F01P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贺紫秋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喷射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喷射器。
背景技术
内燃(IC)发动机,诸如机动车辆中使用的那些,常常产生作为产生动力的副产品的热能。通常,这样的发动机还被冷却,以便将它们的运行温度保持在特定范围内,并确保发动机的推进主体机动车辆的有效和可靠的性能。
在大多数机动车辆中,IC发动机被循环流体冷却,诸如特别配制的与水混合的化学合成物。另外,这样的发动机被油润滑和冷却,所述油通常来源于石油基和非石油合成化学合成物。
在极端运行条件下,IC发动机在它们的燃烧腔室内产生增加量的热能。这样的热能常常影响整个发动机结构,但被发动机的活塞初始地吸收。为了允许活塞可靠地承受增加的热应力,IC发动机常常配备有油喷射器,以冷却活塞。
发明内容
一种油喷射器,包括与油压源流体连通的壳体、与壳体流体连通的第一喷嘴、和与壳体流体连通的第二喷嘴。油喷射器还包括一机构,所述机构布置在壳体内并配置为当油压低于临界值时打开第一喷嘴和关闭第二喷嘴。机构还配置为当油压等于或高于临界值时打开第二喷嘴和关闭第一喷嘴。
机构可以包括活塞,该活塞配置为当油压低于临界值时保持在第一位置,并且当油压等于或高于临界值时被油压移位到第二位置。活塞可以限定出流体通道,所述流体通道配置为,当活塞位于第一位置时将增压油供应给第一喷嘴,并当活塞位于第二位置时被切断。
机构可以还包括弹簧,该弹簧配置为当油压低于临界值时将活塞预装载在第一位置,以及当油压等于或高于临界值时允许活塞被移位到第二位置。
该机构可以还包括止挡件,该止挡件配置为当活塞移位到第二位置时基本上阻挡通道。止挡件可以与壳体整体地形成。
流体通道可以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使得第一端部暴露给第一喷嘴,第二端部暴露给油压源。
流体通道可以提供与第一喷嘴流体连通的第一油路径,壳体可以提供与第二喷嘴流体连通的第二油路径。
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具有由汽缸孔限定的汽缸、配置为在汽缸孔内往复运动的活塞、和油喷射器。在发动机中,油喷射器的第一喷嘴将油喷淋到汽缸孔上,第二喷嘴将油喷淋在活塞的下侧。还公开了一种具有这样的发动机的车辆。
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势及其他特征和优势将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模式的以下详细描述连同附图时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图1是机动车辆的示意图,所述机动车辆包括内燃发动机,该内燃发动机采用用于供应油喷射器的油泵;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油喷射器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所描绘的油喷射器在第一模式下运行;和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油喷射器的示意性横截面图,所描绘的油喷射器在第二模式下运行。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在若干幅视图中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示出机动车辆10的示意图。车辆10并入动力传动系,所述动力传动系包括内燃(IC)发动机12,诸如火花或压缩点火型,适于驱动车轮14和/或车轮16以推进车辆。发动机12通过变速器18并经由驱动或传动轴(propeller shaft)20将它的扭矩施加到被驱动车轮14和/或16。
发动机12包括汽缸体22和油盘或油池23。油池23附连到汽缸体22,用于保持油体。汽缸体22容置曲轴24和汽缸26。每一个汽缸26由汽缸孔27限定,并设置有进气阀28和排气阀30,所述进气阀28和排气阀30可以由相应的进气凸轮轴32和排气凸轮轴34促动,如图1中所示。进气阀28配置为控制进入到相应汽缸26中的空气或空气与燃料的供应,而排气阀30配置为控制从相应汽缸将燃烧后排气去除。每一个汽缸26还包括活塞36和连接杆38。活塞36配置为在它们的相应汽缸孔27内部的燃烧力下往复运动,且因此经由连接杆38使曲轴24旋转。
曲轴24、凸轮轴32、34、连接杆38和发动机12的各种其它旋转或频繁运动的部件通过专门配置的轴承(未示出)支撑。通常,这样的轴承依赖于建立在轴承的表面和受支撑部件之间的油膜,来建立可靠的低摩擦界面。通常,用在内燃发动机中的油是专门配方的流体,其来源于石油基和非石油基化学合成物。这样的油主要通过使用基础油混合而成,所述基础油由用于具体发动机应用的碳氢化合物和其它化学添加剂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209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