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1598.9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1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旺玉;彭毅;田玉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热 吸液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均热板,具体涉及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高性能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际应用中要求电子器件运行高速化和结构尺度微型化。在电子器件的运行高速化和结构尺度微型化的同时,高度集成的电子器件必然导致更高的热流密度。因此,散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子技术发展的瓶颈。
目前均热板作为一种高效的散热装置已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的散热当中,相比于传统的散热技术,均热板散热效率高,均温性好。均热板主要包括蒸发部和冷凝部以及散热工质,液态工质在蒸发部吸热后蒸发,到达冷凝部后冷凝放热,并由外部散热设备将热量带走;冷凝后的工质通过吸液芯结构输送回蒸发部。其中,吸液芯结构为毛细结构,通过毛细吸力将冷凝液输送回蒸发部。现有技术中吸液芯结构分为粉末烧结和丝网烧结类吸液芯和槽道类吸芯,其中,粉末烧结和丝网烧结类吸液芯通过粉末烧结或丝网烧结形成,其内的毛细孔连接成毛细流动通道;槽道类吸芯通过在基体上设置平行的槽道形成;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的不足:
1、粉末烧结和丝网烧结类吸液芯,由于毛细孔半径小,毛细压力大,因此流动阻力大,渗透率小,散热效率不高。
2、槽道类吸液芯,渗透率大,但是毛细压力小,不能给工质提供足够的回流动力,将会降低均热板的散热效率。
3、槽道类吸液芯由于槽道为相互独立平行设置,局部堵塞后造成局部高温,均温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毛细吸力大、流动阻力小且均温性能好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包括多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冷凝区,每一冷凝区由位于中心的起端槽道向外逐级分叉形成的多级槽道结构构成,每一级包括至少两条细槽道,各级中细槽道的数量由中心向外逐级增多;每一级中的细槽道之间以及各级的细槽道之间相互连通使每一冷凝区形成网络状槽道结构;
所述后一级的细槽道的宽度小于前一级的细槽道的宽度,后一级的细槽道的长度小于或等于前一级的细槽道的长度。
本发明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的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相邻两冷凝区之间设有由中心向外延伸的直通道,该直通道的宽度大于冷凝区中各条细槽道的宽度;所述直通道的两侧设有连接通道将所述相邻两冷凝区中各级细槽道连接到直通道上,所述连接通道的宽度小于直通道的宽度。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目的在于,如果相邻两冷凝区的各级细槽道之间没有连通,那么两者的毗连区域的液态工质无法流动从而导致局部高温,影响均温性能,而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后,由于直通道的宽度大于细槽道和连接通道的宽度,因此两侧细槽道内的液态工质会在毛细吸力作用下流动至直通道内,直通道由于宽度大,流动阻力小,起到加速运输工质的作用,从而对相邻两冷凝区的毗连区域进行散热,防止局部高温,提高均温性和散热效率。
本发明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的另一个优选方案,其中,后一级的细槽道的宽度与前一级细槽道的宽度的比大于0小于1,优选的范围为0.6~0.8;后一级的细槽道的长度与前一级细槽道的长度的比大于0小于等于1,优选的范围为0.6~0.8。采用上述优选参数,更有利于在增大毛细压力的同时能有效降低流体阻力。
本发明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的再一个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槽道的分叉角为0°~120°,优选45°。采用上述角度值能降低流体阻力,有利于流体流动。
本发明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的再一个优选方案,其中,从所述的起端槽道起,每一级的每一细槽道均一分为二,分叉后的细槽道弯折成平行状态向外延伸;同一级相邻两细槽道分出的四条细槽道中,位于中间的两条相交后合并成一条,使得后一级的细槽道的数量比前一级的细槽道的数量多一个;各级相邻的细槽道首尾相连通形成多边形网络状槽道结构。
本发明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的再一个优选方案,其中,各级槽道结构之间由同心的圆弧形通道分隔;从所述的起端槽道起,每一级的每一细槽道均一分为二,上一级的细槽道向外延伸至和该级与下一级之间的圆弧形槽道相交,每个交点分叉成两条细槽道形成下一级槽道结构;所述各级的细槽道以及圆弧形通道相互连通形成网络状槽道结构。
本发明的均热板的吸液芯结构的再一个优选方案,其中,从所述的起端槽道起,每一级的每一细槽道均一分为二,分叉后的细槽道弯折成平行状态向外延伸;同一级相邻两细槽道分出的四条细槽道中,位于中间的两条通过水平通道连接在一起;所述各级的细槽道以及水平通道相互连通形成网络状槽道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15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备视觉传感器及吸引装置的吸附搬运装置
- 下一篇:一种输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