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4578.7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6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土屋和也;立松和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50 | 分类号: | H01M10/50;H01M10/4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堆叠了多个电池单体部件的电池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133188(JP 2003-133188A)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196230(JP 2006-196230A)中描述了堆叠了多个电池单体部件的电池模块。
JP 2003-133188A描述了一种结构,其中热导体布置在任意相邻的单体之间且将由单体发出的热从每个热导体的两个端部扩散到冷却元件。另外,JP 2006-196230A描述了一种结构,其中用作热辐射构件的层间构件布置在任意相邻的电池单体之间且将从电池单体发出的热从每个层间构件的两个端部辐射。
根据现有技术的电池模块100A的构造参考图10至图12描述。图10是示出了电池模块100A的结构且沿图11中的线X截取的横截面图。另外,图11是示出了每个电池单体部件150的结构和每个散热板110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2是示出了电池模块100A中使用的冷却结构的横截面视图。
如在图10中所示,散热板110布置在多个电池单体部件150中的任意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部件之间。每个散热板110吸收从电池单体部件150发出的热,且然后将热辐射到外侧。因此,电池单体部件150和散热板110交替地布置。例如,在单个电池模块100A中,九十个电池单体部件150在堆叠方向S上堆叠。
每个电池单体部件150一般地具有如下结构。钴酸锂(LiCoO2)或锰酸锂(LiMnO2)用作正电极,且石墨(碳)用作负电极。分隔器插入在电极之间以用于电绝缘。数层电极板被堆叠且然后以铝层等与电解质溶液密封在一起。
压板101在堆叠方向S上布置在电池单体部件150和散热板110的两个端部上。电池单体部件150和散热板110在堆叠方向S上交替地堆叠。从位于两个端部处的电池单体部件150发出的热被压板101吸收且然后从压板101辐射。压板101由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的材料(铝等)制成。
如在图11中所示,每个电池单体部件150具有扁平的本体部分和提供在本体部分的上端部上的电极部分150a。多个电池单体部件150相互电串联。
每个散热板110具有层间板部110a和侧壁板部110b,且整体地呈C形。层间板部110a与电池单体部件150的本体部分平面地接触,且插入在相邻的电池单体部件150之间。侧壁板部110b在堆叠方向上相对于层间板部110a在层间板部110a的两端上延伸。
如在图12中所示,对于堆叠的电池单体部件150和散热板110,冷却器130分别沿电池模块100A布置在散热板110的侧壁板部110b的外表面上。冷却器130沿电池模块100A的两个侧表面布置。每个冷却器130具有冷却管131和冷却介质132。冷却管131与侧壁板部110b的外表面接触。冷却介质132被引入到冷却管131内。
油脂140施加在冷却管131和侧壁板部110b的外表面之间,以增加其间的传热。
从电池单体部件150发出的热通过散热板110传导且被冷却管131吸收。如此,抑制了电池单体部件150的温度升高,以因此维持电池单体部件150的性能,且延长电池单体部件150的使用寿命。
如在图12中所示,从每个电池单体部件150发出的热大致包括在图中以箭头B所示的热流和在图中以箭头A所示的热流。热流(图中箭头B)通过散热板110的层间板部110a到达侧壁板部110b的任一个。热流(图中的箭头A)通过电池单体部件150到达层间板部110a和侧壁板部110b。
在此情况中,热在层间板部110a的在侧壁板部110b的附近的部分Y(在图12中为圆形)处集中。因此,热阻增加,且作为结果,难于将热传导到侧壁板部110b。因此,在电池单体部件150内出现了不均匀的温度分布。这可能导致电池单体部件150的性能下降。
可构思的是使每个散热板110的厚度增加以降低热阻。然而,如果每个散热板110的厚度增加,则这导致电池模块的重量增加,且导致电池模块的尺寸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其具有可有效地将从电池单体部件发出的热进行辐射而不增加电池模块的重量或尺寸的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45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