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身总拼工位夹具精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2703.9 | 申请日: | 2012-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8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姜海涛;陈小泉;黄星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马佑平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身 总拼工位 夹具 精度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于汽车生产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总拼工位夹具精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焊装线总拼工位大多采用滑台机构,在生产线调试时,通过便携式三坐标设备或者激光追踪仪进行检测调整后转入生产状态。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滑台轨道自身磨损、框架变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段时间后其精度会发生变化。如果还用以上两种设备进行调整,不仅费用高,而且周期也很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过程中夹具精度的快速检测与调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身总拼工位夹具精度检测装置。此检测装置为钢制框架结构形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制造成本低。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车身总拼工位夹具精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框架总成、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支撑座总成和定位插销;所述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一端连接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一端连接检测框架总成;所述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一端连接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一端连接检测框架总成;所述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和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位于检测框架总成的同一侧。
所述检测框架总成采用框架性结构,框架周围侧边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用于连接支撑座总成、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和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所述下连接板开有定位孔,用于定位插销与支撑座总成的连接定位;所述侧连接板连接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和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
所述定位孔的直径为20-50mm;优选为30mm。
所述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由上基准块、上二级转接块和上一级转接块组成;并通过螺栓和垫片实现三者的连接。
所述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由上检测块和上支撑板组成;并通过螺栓和垫片实现两者的连接;所述上支撑板通过螺栓与待检的滑台框架连接。
所述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由下基准块、下二级转接块和下一级转接块组成;并通过螺栓和垫片实现三者的连接。
所述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由下检测块和下支撑板组成;并通过螺栓和垫片实现两者的连接;所述下支撑板通过螺栓与待检的滑台框架连接。
所述支撑座总成由转接块、L座、底座和销座组成;各部分之间均由螺栓连接;所述底座与夹具底板相连接。
本发明同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总拼工位夹具精度检测装置,同现有技术相比此检测装置为钢制框架结构形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检测装置主视图;
图2检测框架总成主视图;
图3为支撑座总成主视图;
图4为支撑座总成左视图;
图5为支撑座总成俯视图;
图6为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主视图;
图7为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左视图;
图8为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俯视图;
图9为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主视图;
图10为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左视图;
图11为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俯视图;
图12为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主视图;
图13为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左视图;
图14为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俯视图;
图15为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主视图;
图16为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左视图;
图17为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俯视图。
1检测框架总成、2上检测块基准端总成、3上检测块检测端总成、4下检测块基准端总成、5下检测块检测端总成、6支撑座总成、7定位插销、8转接块、9L座、10底座、11销座、12上基准块、13上二级转接块、14上一级转接块、15上检测块、16上支撑板、17下基准块、18下二级转接块、19下一级转接块、20下检测块、21下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所称的上检测块总成是指在检测框架总成垂直地面放置时,远离地面的检测块总成;所述下检测块总成是指在检测框架总成垂直地面放置时,接近地面的检测块总成。
参考图1至17所示,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27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篮球投篮训练器
- 下一篇:一种洗衣机PTC门锁的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