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密封的恒压式微藻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83256.9 | 申请日: | 2012-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66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宋秀贤;付梅;俞志明;曹西华;于海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C12M1/04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26607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式微 培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微藻进行培养的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密封的恒压式微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微藻培养是水环境相关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微藻进行培养的装置通常为普通三角烧瓶。然而,在研究某种气体物质对微藻的影响,或藻类对某种气体物质转化率的影响时,需要使用可密封的恒压微藻培养装置。目前,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关研究中,多采用向橡胶塞密封的三角烧瓶中加入研究气体的饱和溶液的方式进行藻类培养,此类培养装置瓶口的橡胶塞会影响瓶内采光,对藻类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在实验过程中取样分析培养液及瓶内上层气体时需打开瓶塞,会造成瓶内研究气体浓度等实验条件的改变,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再有,现有的培养装置无法保证培养瓶内气压的恒定,而气压改变可能导致微藻细胞体积、细胞核体积、叶绿体结构和体积等生物参数的变化,从而影响细胞的结构和数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微藻密封培养装置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密封的恒压式微藻培养装置。该可密封的恒压式微藻培养装置将瓶内的气体与外界空气隔离,且实现瓶内气压与大气压一致,同时保证研究气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且便于取样分析,从而实现气体实验的条件稳定,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括瓶体、活塞、可伸缩式气囊及蠕动泵,其中瓶体内的下方装有培养液、上方为上层气体,所述活塞位于瓶体的顶部,在瓶体上分别设有对应培养液和上层气体的培养液取样口及上层气体取样口;所述活塞上分别插设有带有阀门的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该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所述培养液相通,第二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上层气体相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依次通过可伸缩式气囊、蠕动泵与第一管道的另一端及通气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活塞包括瓶塞及瓶体顶部的瓶颈,该瓶塞插在瓶颈内,瓶塞与瓶颈的接触面均为磨砂面;所述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均插设在瓶塞上;所述瓶颈及瓶塞上均设有突起,瓶颈上的突起与瓶塞上的突起之间通过绳子相连;所述瓶颈上的突起设置在瓶颈的外表面,瓶塞上的突起设置在瓶塞的顶端;所述绳子为不可伸缩的绳子,绳子的长度短于活塞的长度;所述瓶颈的内表面为磨砂面,瓶塞的外表面为磨砂面,瓶颈与瓶塞磨砂接触部分的尺寸相符;所述瓶塞可上下移动,以保证瓶体内气压恒定;所述瓶体及瓶塞均由透光性耐腐蚀材料制成;
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管道与可伸缩式气囊的一端连通,可伸缩式气囊的另一端与所述蠕动泵上的第四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通过三通阀分别与第一管道的另一端和通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设有第三阀门;
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三管道与可伸缩式气囊的一端连通,可伸缩式气囊的另一端与所述蠕动泵上的第四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四管道的另一端与第一管道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通气口带有第二阀门,并连通于第一管道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管道及第二管道的另一端分别设有第一阀门、第三阀门;
所述培养液取样口及上层气体取样口上分别设有可密封的阀门。
本发明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1.本发明既可隔绝外界空气与瓶体内气体的接触,还可保证瓶体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一致;而且在培养过程中不影响光照,可方便地向培养装置内通入气体,同时最大限度保证气体与培养液的充分接触;还可以对培养装置中的上层气体和培养液方便地进行取样分析。
2.本发明在研究与气体相关的水环境问题时,能够保证实验条件的稳定,且便于操作。
3.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操作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活塞被推至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伪矮海链藻细胞生长曲线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磷化氢气体对伪矮海链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图;
其中:1为瓶体,2为培养液,3为培养液取样口,4为上层气体取样口,5为瓶颈,6为通气口,7为瓶塞,8为活塞,9为可伸缩式气囊,10为蠕动泵,11为第一阀门,12为第三阀门,13为第一管道,14为第二管道,15为上层气体,16为第三管道,17为第四管道,18为突起,19为绳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32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可调式光学反射镜
- 下一篇:一种应用于医疗美容的滤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