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单孢菌菌株、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47856.7 | 申请日: | 2012-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5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彭飞;连云阳;王传喜;谢阳;林如;江宏磊;江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7/08;C07D313/00;C12R1/29 |
代理公司: | 福州市鼓楼区京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12 | 代理人: | 宋连梅 |
地址: | 350007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单孢菌 菌株 制备 方法 及其 应用 | ||
1.一种小单孢菌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株为小单孢菌菌株FIM07-0019(Mciromonospora sp.FIM07-0019),于2012年8月23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6474。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0:将2克采集于智利南部43°32′0′S,72°52′0′W,水深20米的海底海泥用无菌陈海水稀释成10-1和10-2倍;
步骤200:分别取原液及稀释过的样品悬液0.1mL涂布于燕麦琼脂培养基进行菌种分离,并于30℃下培养2周,得到小单孢菌菌株FIM07-001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的分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燕麦琼脂培养基组分为:燕麦粉2%、琼脂2%、重铬酸钾50mg/L、微量元素溶液0.1ml/100ml,其余成分为水,且所述水包括质量比为1∶1的蒸馏水和海水;所述微量元素溶液包括如下组分:FeSO4·7H2O 0.1g,MnCl2·4H2O 0.1g,ZnSO4·7H2O 0.1g,蒸馏水1000ml。
4.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制备大环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小单孢菌菌株FIM07-0019发酵液:将一铂环小单孢菌菌株FIM07-0019的燕麦琼脂斜面培养物接入种子培养基,于温度35℃,转速220rpm/min下培养48h;然后按10%的移种量转入发酵培养基,并于温度28℃,转速220rpm/min下振荡培养96~120h;
(2)提取:将(1)中获得的小单孢菌菌株FIM07-0019发酵液于4500rpm离心15min以获得上清液和菌丝体;所述菌丝体用2倍于菌丝体体积的甲醇浸泡,经减压浓缩后再用水稀释;将稀释液与上清液合并后一起流经大孔吸附树脂Hp-20,再用甲醇洗出并浓缩,最后浓缩物用等体积的乙酸乙酯萃取3次,减压浓缩,得浸膏状提取物;
(3)分离:将(2)中获得的提取物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用体积比100∶0,98∶2,95∶5,90∶10,80∶20,70∶30,50∶50,0∶100的氯仿-甲醇溶剂梯度洗脱,薄层层析检测,并收集Rf值为0.6的馏份;再经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用体积比1∶1的甲醇-氯仿洗脱,薄层层析检测,并收集Rf值为0.6的馏份;再经C18反相柱层析,以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且所述甲醇-水梯度为:甲醇含量在30min内从0到100%;薄层层析检测,并收集Rf值为0.6的馏份;再将馏份经制备型高压液相色谱进行分离,以60%乙腈溶液洗脱,流速为1.5ml/min,得到大环内脂类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制备大环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薄层层析的展层剂为体积比9∶1氯仿-甲醇溶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制备大环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种子培养基的组分为:可溶性淀粉1.5%,葡萄糖0.5%,蛋白胨0.5%,酵母粉0.5%,MgSO4·7H2O 0.05%,NaCl 0.05%,(NH4)2SO40.05%,K2HPO4 0.05%,CaCO3 0.1%,蒸馏水配制,pH为7.5;且所述种子培养基中各组分的百分数均为质量分数。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制备大环内脂类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基的组分为:可溶性淀粉4%,葡萄糖0.5%,蛋白胨0.5%,花生饼粉2.0%,MgSO4·7H2O 0.05%,K2HPO4 0.05%,CaCO3 0.1%,蒸馏水配制,pH为7.5,且所述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的百分数均为质量分数。
8.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单孢菌菌株制备的大环内脂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结构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4785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械型除油设备
- 下一篇:基于工业用油废油再生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