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密度木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63477.7 | 申请日: | 2012-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58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任桂贤;姜前道;揣成智;王雪;华春晓;鞠宝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只楚民营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内饰件分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12;C08L25/06;C08L27/06;C08L97/02;C08J9/10;B29C69/02;B29L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度 板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饰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材料的低密度木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可再生、可循环使用的木塑复合板材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其应用领域已涉及轿车内装饰基材,建筑装修、装饰材料,公园、球场、街道等公共场所使用的露天座椅、板凳及家具等诸多领域。木塑板材由于其板材成品的再加工性能和尺寸稳定性方面较好,产品外观木质感强,被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特别是不含甲醛,不仅符合绿色环保的形势要求,而且废弃后还可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有利于环保友好型等诸多优点,而越来越深受使用者的喜爱。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一是木塑板材密度一般在1100kg/m3左右,单位重量较重,在汽车内饰上使用,不利于整体降重和节约能源;其二是木粉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且极性很强,而塑料粒子为非极性的,具有疏水性,两者之间的相容性较差,需加入添加剂来提高两者之间的界面亲和力;同时木粉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在有氧高温时易分解,发生发烟变色,因而木塑板材产品的加工工艺过程难以控制;面对现有木塑板材存在的技术问题,而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在满足木塑板材原有的应用功能的基础上、又具有质轻、节能的低密度木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这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也是亟待解决的技术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能回收利用、可再生的木塑板材、并利用微发泡工艺降低其整体重量,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新型环保的低密度木塑板材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的:一种低密度木塑板材,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塑料粒子35-60份、木粉20-60份、AC发泡剂0.3-1份、马兰酸酐接枝偶联剂1-5份、成核剂0.15-0.5份、抗氧剂0.15-0.6份。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方案是:一种低密度木塑板材,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塑料粒子40-55份、木粉30-50份、AC发泡剂0.5-0.8份、马兰酸酐接枝偶联剂1.5-4.5份、成核剂0.2-0.45份、抗氧剂0.2-0.5份。
为进一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上述技术方案的更优选方案是:一种低密度木塑板材,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塑料粒子48份、木粉40份、AC发泡剂0.65份、马兰酸酐接枝偶联剂3份、成核剂0.3份、抗氧剂0.35份。
上述所述的塑料粒子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中的任一种。
上述所述的木粉粒径目数为80-120目。
上述所述的抗氧剂为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二丁羟基甲苯、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中的任一种。
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密度木塑板材的制备方法,其特殊之处是依次包括称料、混合、挤出、压延的工艺步骤,具体有:
(1)按配方重量份称取各原料;
(2)将称取的塑料粒子、木粉、AC发泡剂、马兰酸酐接枝偶联剂、成核剂、抗氧剂原料置于搅拌机内搅拌10-15分钟,使其充分搅拌均匀;
(3)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双螺杆挤出机料斗内,在下料口到机头温度为180-230℃,螺杆转速16-22G/min,下料量400-600kg/h的条件下原料通过螺杆内熔融发泡后挤出机头;
(4)再由其温度控制在60-90℃的三辊压延机进行压延,冷却后即得发泡微孔直径在20-80μm的低密度微发泡木塑板材。
上述所述的挤出是将混合均匀的原料置于双螺杆挤出机料斗内,在下料口到机头温度为205-230℃,螺杆转速20-22G/min,下料量550-600kg/h的条件下原料通过螺杆内熔融发泡后挤出机头。
上述所述的压延是在75~90℃的三辊压延机进行压延,冷却后即得发泡微孔直径在60-80μm的低密度微发泡木塑板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只楚民营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内饰件分公司,未经山东只楚民营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内饰件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634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