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91617.1 | 申请日: | 2012-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1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童庆松;周惠;蔡斌;肖斌;黄娟;姜祥祥;韩铭;潘樱;王浪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48 | 分类号: | H01M4/48;H01G11/30 |
代理公司: | 福州君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1 | 代理人: | 戴雨君 |
地址: | 350007 福建省福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化 制备 固溶体 正极 材料 方法 | ||
1.一种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按照锂离子、镍离子、锰离子、钴离子的摩尔比为(1+x) : (1-x)·y : (x+z-x·z) : (1-x) ·k 分别称取锂的化合物、镍的化合物、锰的化合物和钴的化合物;按照下列摩尔比例关系量取有机弱酸:(x+z-x·z)≤ 有机弱酸摩尔数≤1;x、y、z、k的取值范围同时满足以下关系:0.15≤x≤0.50, 0.02≤y≤0.50, 0.1≤z≤0.51, 0.05≤k≤0.30,-0.10≤(2·(1-x)·y+4·(x+z-x·z)+3·(1-x) ·k-3-x) ≤0.10;
(2)将称取的镍的化合物、锰的化合物和钴的化合物混合得到混合物1,加入混合物1总重量的5%至25%的碳的化合物,得到混合物2;加入混合物2的总体积的1/10倍至15倍体积的湿磨介质,加入有机弱酸,湿磨混合3小时~15小时,再加入锂的化合物,湿磨混合3小时~15小时得到前驱物1;将前驱物1用真空干燥或喷雾干燥的方法制备干燥的前驱物2;将前驱物2置于空气、富氧气体或纯氧气氛中,采用两段烧结法或者两次分段烧结法制备组成为xLi2MnO3·(1-x)Li[NiyMnzCok]O2的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
所述的两次分段烧结法如下进行:将前驱物2置于空气、富氧气体或纯氧气氛中,在300℃~550℃温度区间的任一温度烧结3小时~15小时,冷却至室温制得母体预烧料;将母体预烧料粉碎及过筛,再次置于空气、富氧气体或纯氧气氛中,在800℃~1050℃温度区间的任一温度烧结3小时~24小时,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
所述的两段烧结法如下进行:将前驱物2置于空气、富氧气体或纯氧气氛中,在300℃~550℃温度区间的任一温度烧结3小时~15小时,接着置于另一空气、富氧气体或纯氧气氛的烧结炉中,于800℃~1050℃温度区间的任一温度烧结3小时~24小时,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弱酸为氨基乙酸、一氯乙酸、甲酸或乙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镍的化合物为碳酸镍或碱式碳酸镍,或碳酸镍与碱式碳酸镍的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锰的化合物为碳酸锰或碱式碳酸锰,或碳酸锰与碱式碳酸锰的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钴的化合物为碳酸钴、草酸钴或碱式碳酸钴,或碳酸钴与碱式碳酸钴的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碳的化合物为葡萄糖、蔗糖、聚丙烯、聚丙烯酰胺、柠檬酸、聚乙烯醇或淀粉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真空干燥是将前驱物1在80℃~280℃温度区间的任一温度,在介于10Pa ~ 10132Pa压力的真空下干燥制备前驱物2。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喷雾干燥是在110℃~280℃温度区间的任一温度,采用喷雾干燥机制备干燥的前驱物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磨介质为去离子水、蒸馏水、乙醇、丙酮、甲醇或甲醛;所述的富氧气体是氧气体积含量大于21%且小于100%的空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碳化合物制备富锂固溶体正极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湿磨的设备包括普通球磨机、超能球磨机或湿磨机;所述的锂的化合物为碳酸锂、氢氧化锂或碱式碳酸锂,或其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师范大学,未经福建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9161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蜂窝与端到端混合网络的干扰协调方法
- 下一篇:一种层间图形对准精度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