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芋螺毒素的生物学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用途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410292.7 申请日: 2012-10-24
公开(公告)号: CN102876683A 公开(公告)日: 2013-01-16
发明(设计)人: 张志芳;李轶女;易咏竹;刘兴健;郑学星;边大勇;王国增;江峰;钟鲁龙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5/12 分类号: C12N15/12;C12N15/866;C12N5/10;C07K14/435;A61K38/17;A61P25/04;A61P25/00;A61P25/30
代理公司: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代理人: 余光军
地址: 100081 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毒素 生物学 制备 方法 及其 产品 用途
【权利要求书】:

1.优化的芋螺毒素αACT1基因,其特征在于:其核苷酸序列为SEQID No.2所示。

2.含有权利要求1所述优化的芋螺毒素αACT1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优选的,所述的重组表达载体是重组杆状病毒转移表达载体。

3.含有权利要求2所述表达载体的宿主细胞;优选的,所述的宿主细胞是昆虫宿主或昆虫细胞;更优选的,所述的昆虫宿主是家蚕,所述的昆虫细胞是家蚕细胞。

4.权利要求1所述的芋螺毒素αACT1基因在制备芋螺毒素中的用途。

5.一种芋螺毒素的生物学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1)将芋螺毒素基因克隆到杆状病毒运载载体的表达盒中,构建得到重组转移表达载体;(2)将所构建的重组转移表达载体与杆状病毒DNA共转染昆虫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3)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昆虫宿主或昆虫细胞;培养被感染的昆虫宿主,收获并纯化所表达的产物,即得。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学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芋螺毒素是α-芋螺毒素、μ-芋螺毒素、ω-芋螺毒素或δ-芋螺毒素中的任意一种;优选为α-芋螺毒素;更优选为SEQ ID NO:1所示的原始的芋螺毒素αACT基因或SEQ ID NO:2所示的优化后的芋螺毒素基因,最优选为SEQID NO:2所示的优化后的芋螺毒素αACT1基因。

7.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学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杆状病毒运载载体的表达盒包括启动子和增强子,所述的启动子优选为多角体蛋白启动子、p10启动子或ie-1启动子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的杆状病毒选自BmNPV、AcMNPV、ApNPV、HaNPV、HzNPV、LdMNPV、MbMNPV、OpMNPV、SIMNPV、SeMNPV或SpltNPV中的任意一种;优选的,所述杆状病毒为家蚕杆状病毒BmNPV,进一步优选为家蚕杆状病毒亲本株Bm-NPV-ZJ8;

所述的昆虫宿主选自家蚕(Bombyx mori)、野蚕(Bombyxmandarina)、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cim)、樟蚕(Dictyoplocajapanica)、樗蚕(Philosamia cynthia pryeri)、柞蚕(Antheraea pernyi)、日本柞蚕(Antheraea yamamai)、野天蚕(Antheraea polyphymus)、苜蓿尺蠖(Atographa califorica)、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甘兰夜蛾(Mamestra brassicae)、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toralis)、秋粘虫(Spodoptera frugiperda)、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行军虫(Thaumetopoea wilkinsoni)、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美国棉铃虫(Heliothis zea)、烟青虫(Heliothis assulta)、烟草夜蛾(Heliothis virescens)、东方粘虫(Pseudaletia separata)或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优选的,所述杆状病毒的昆虫宿主为家蚕;

所述的感染是将重组杆状病毒通过口食来感染1-5龄的昆虫幼虫或蛹体,或透过表皮来感染1-5龄的昆虫幼虫或蛹体;优选的,所述的感染是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感染家蚕细胞,或将重组家蚕杆状病毒穿刺接种1-5龄的家蚕幼虫或蛹体;其中,所述的蛹体优选为1-2天的早期嫩蛹。

8.由权利要求6或7述生物学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芋螺毒素。

9.一种镇痛、神经修复或戒断毒瘾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效量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芋螺毒素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10.一种镇痛的注射或口服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治疗上有效量的权利要求8所述的芋螺毒素和终浓度为25-35%的脂肪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029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