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轻质油品装车/船过程排放油气的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15050.7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1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生;王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7D7/54 | 分类号: | B67D7/54;B67D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品 装车 过程 排放 油气 回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轻质油品及液体化工产品装车(或船)过程中排放油气的回收装置,特别是轻质油品装车(或船)过程中排放油气回收装置的油气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轻质油品在储运、销售等装卸车(或船)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油气逸散。据统计每年轻质油品逸散损失的油品约占轻质油品的0.5%。国内每年轻油装卸过程中,轻质油品总装车量达1亿吨以上,油气装车过程油气逸散损失超过50万吨。这一方面导致大量的油气资源浪费,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企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影响操作人员及周围环境人员的健康。尤其是苯类装车,对环境污染更严重。因此,轻质油品装车过程中,回收排放的油气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回收轻质油品装车(船)过程中排放的油气,目前采取的方法主是为采用密闭回收油气装车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密闭装车(船)是较难实现的,油气回收系统的阻力足以使逸散的油气从无法充分密封的各个角落排入大气,无法进入油气回收系统,油气回收系统无法发挥作用。
CN200510053912.6公开了一种可升降鹤管密封帽,采用伸缩缸将鹤管密封帽制成可上下移动的密封装置,但是在槽车的装卸车过程中,由于槽车口径大小的不同、圆整度以及平面度的差异,鹤管与槽车口对位不准确,密封装置存在密封不严、油气泄漏的问题,同时,需要较大外力的作用才能实现装卸车过程中油气的密闭回收。CN03149833.7公开了一种移动式密封帽,采用可绕鹤管垂管的径向360度移动的密封体实现密封,但在装车过程中槽车因负载高度降低等因素,引起其密封不严、油气泄漏。上述密封装车的方式操作较为复杂,而装车一般需要快速高效,而密封装车在实际操作中影响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油品密闭装车/船过程中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加以改进和创新的基础上,提供一种轻质油品装车/船过程排放油气的回收装置,该装置使用简便,油气收集充分,有利于逸散油气的回收。
本发明轻质油品装车/船过程排放油气的回收装置包括:油气回收部分和油气收集部分,油气收集部分包括油气输送管道、油气收集管道、输送泵和控制仪器;油气输送管道出口与输送泵入口连通,输送泵出口与油气回收部分连通;油气收集管道一端与油气输送管道连通,另一端与轻质油品装车/船过程中的油气逸散口连通;油气收集管道上设置流量计和流量调节阀,流量调节阀采用控制仪器控制,油气体积流量控制为装车/船过程中进入相应车/船中油品体积流量的1~1.5倍,优选为1.1~1.3倍。
本发明装置中,油气回收部分可以采用任意的油气回收设备,如冷凝油气回收设备、吸附油气回收设备、吸收油气回收设备、膜油气回收设备,以及上述油气回收设备的组合使用。
本发明装置中,油气输送管道采用不生产静电的材质制备,如金属管材等。油气输送管道可以制成标准管件,标准管件之间采用法兰连接,便于安装与维护。
本发明装置中,油气收集管道水平设置或重直设置。油气收集管道上的流量计优选为涡街式流量计,涡街式流量计前设置直管段,涡街式流量计后设置直管段。涡街式流量计前直管段的长度为管直径(该直管段的管直径)的8倍以上,优选为8~15倍,最优选为10~12倍;涡街式流量计后直管段的长度为管直径(该直管段的管直径)的4倍以上,优选4~10倍,最优选为5~8倍。涡街式流量计可以选用市售商品。油气收集管道及配套的流量计、调节阀根据装车的数量设置,一般可以设置2~60个,供多个槽车/船舱同时装车/船时收集排放的油气。
本发明装置中,控制仪器为本领域常规的控制仪器,控制仪器通过电信号连接方式与流量计连接。控制仪器同时与油品装车/船流量计以电信号连接方式连接,控制仪器通过对比油品装车/船流量与排气流量,调节设置在油气收集管道上的流量调节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50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