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17259.7 | 申请日: | 2012-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30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长仓正树;石井嘉;丸山圣;原田真智子;松城芳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L1/047 | 分类号: | F01L1/047;F01M1/02;F01M9/10;F02B6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凸轮轴 支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具体涉及限制凸轮轴的推力方向移动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中,凸轮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设在气缸盖的多个轴承。在这种凸轮轴的支承结构中,设有从凸轮轴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的板状推力限制部,在轴承突出设置有止推架,推力限制部的一部分以可旋转的方式收纳在该止推架,通过推力限制部和止推架的卡合,限制凸轮轴的推力方向移动(例如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支承凸轮轴的轴承由一体地突出设置于气缸盖的轴承下部和紧固于轴承下部的凸轮盖构成,凸轮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该凸轮盖与轴承下部之间。止推架与凸轮盖一体形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789220号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需要准备形成有止推架的特殊形状的凸轮盖,因此制造成本增大。此外,止推架以悬臂梁状突出设置于凸轮盖,因此,为了抵抗凸轮轴的推力载荷,需要高刚性化,导致成本的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背景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在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中以简单的结构限制凸轮轴的推力方向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内燃机(1)的凸轮轴支承结构的特征在于,该内燃机的凸轮轴支承结构具有:气缸盖(2),在其一侧具有气门室(16);凸轮轴(48),其由在所述气缸盖的所述气门室侧设置的多个轴承(47)支承为能够旋转自如;末端轴承(51),在所述多个轴承中,所述末端轴承配置在所述凸轮轴的一方的端部;凸轮轴延长部(52),其从所述凸轮轴比所述末端轴承向所述一方突出;辅机驱动凸轮(53),其设于所述凸轮轴延长部;辅机(102),其设于所述气缸盖,并且具有借助所述辅机驱动凸轮进行进退的柱塞(101);以及脉冲发生板(62),其设于所述凸轮轴的被所述末端轴承支承的轴颈部(61)的与所述辅机驱动凸轮相反的一侧,并且向所述凸轮轴的径向突出,所述辅机驱动凸轮在面对所述末端轴承的侧部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第一平面部(55),所述脉冲发生板在面对所述末端轴承的侧部具有与所述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第二平面部(66),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别与所述末端轴承滑动接触。
根据该结构,由突出设置于凸轮轴外表面的脉冲发生板和辅机驱动凸轮将末端轴承从凸轮轴的推力方向夹入,因此限制了凸轮轴的推力方向移动。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将作为止推板发挥功能的脉冲发生板和辅机驱动凸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收纳的支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此外,支承凸轮轴的轴承在构成气缸盖的部件中具有较高的刚性,因此能够承受凸轮轴的推力载荷。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轴承具有设于所述气缸盖的末端轴承下部(45)和紧固于所述末端轴承下部的末端轴承上部(46),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别至少与所述末端轴承上部滑动接触。
根据该结构,末端轴承上部与气缸盖分体形成,因此容易对应于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距离地进行加工。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轴承具有设于所述气缸盖的末端轴承下部(45)和紧固于所述末端轴承下部的末端轴承上部(46),所述第一平面部及所述第二平面部分别至少与所述末端轴承下部滑动接触。
根据该结构,凸轮轴的推力载荷经由脉冲发生板或辅机驱动凸轮施加给末端轴承下部,能够抑制末端轴承下部与末端轴承上部之间的紧固面的开口以及末端轴承上部的变形。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凸轮轴及所述凸轮轴延长部的内部,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延伸的凸轮轴油路(111),在所述轴颈部形成有连通其外周面和所述凸轮轴油路的连通油路(115),在所述末端轴承的与所述轴颈部滑动接触的面凹设有与所述连通油路连续的油槽(116),润滑油从所述凸轮轴油路经由所述连通油路及油槽被供给到所述轴颈部与所述末端轴承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之间,并从所述轴颈部与所述末端轴承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之间溢出,从而供给到所述第一平面部与所述末端轴承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末端轴承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之间。
根据该结构,将润滑油供给到末端轴承与轴颈部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之间,并且将润滑油供给到第一平面部与末端轴承的滑动接触面之间、以及第二平面部与末端轴承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面之间。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脉冲发生板具有:圆板部(63),其具有所述第二平面部;和周缘部(64),其设于所述圆板部的外周,并且配置成从所述末端轴承离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172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