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因重组纤维素分解酵母菌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29311.0 | 申请日: | 2012-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3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李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爱微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19 | 分类号: | C12N1/19;C12N15/56;C12N15/81;C12R1/8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因 重组 纤维素 分解 酵母菌 方法 | ||
1.一种基因重组纤维素分解酵母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纤维素酶基因cDNA模板制备
以里氏木霉或者枯草芽孢杆菌作为供体菌株,将供体菌株中的mRNA通过逆转录获得cDNA;以获得的cDNA为目标基因模板备用;
(2)基因克隆片段制备
在NCBI数据库中确定供体菌株的纤维素酶系中的Cx酶、C1酶和beta-葡萄糖苷酶3个目标基因的cDNA基因片段图谱,并针对基因片段图谱设计PCR反应的上下游引物;
以具有发酵产生酒精能力的酵母菌作为载体菌株,利用PCR反应,将载体菌株所需的3种特定基因表达片段的cDNA克隆,获得目标基因克隆片段;
(3)将目标基因克隆片段嵌入载体质粒,构建基因重组质粒
以pPICZα作为载体质粒,将步骤(2)中所述的3组PCR产物分别与pPICZα在缓冲液中进行三次酶切,酶切时温度控制在37℃,酶切时间2小时;
每次酶切完成后,均用T4-DNA连接酶将3个目标基因片段中的每一个都插入pPICZα中,获得基因重组质粒;
(4)基因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别
将步骤(3)获得的基因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中,在含有25ug/ml博来霉素的低盐LB平板培养基上筛选抗性生长良好的菌落;
选取5-8个抗性生长良好的单菌落,纯化后提取基因重组质粒;
测序鉴定基因重组质粒,获得扩增好的基因重组质粒;
(5)基因重组质粒导入酵母表达系统
将步骤(4)中获得的基因重组质粒用SacI酶进行线性化后,用电击法将构建好的基因重组质粒导入载体菌株中,获得基因重组酵母菌;
(6)基因重组酵母菌的筛选与鉴别
电击结束后,立即加入温度为0℃、浓度为1mol/L的山梨醇1ml,非剧烈快速混匀后,吸取25-200ul,涂抹在含100ug/ml博来霉素的YPDS培养皿上,正方1小时后倒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30℃的恒温条件下培养3-5天,直至形成生产良好的阳性单克隆;选取10-20个单菌落在含100ug/ml博来霉素的LB平板培养基上纯化,获得目标菌株;
(7)重组基因表达的诱导
挑选步骤(6)中得到的纯化的目标菌株,在YPD培养基中震荡培养过夜;从YPD培养基中取100ul培养液置于BMGY培养基中震荡培养过夜;在4℃的恒温条件下,3500g离心-10min;去细胞沉淀悬浮于盛有25ml培养液的BMMY培养基中,并加入甲醇,至甲醇的终浓度为0.5%,在30℃的恒温条件下,震荡培养3-4天,诱导目标重组基因表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因重组纤维素分解酵母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菌株为毕赤酵母菌GS1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基因重组纤维素分解酵母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CR反应的上下游引物序列如下:
Cx酶:上游引物ATGGCGCCCTCAGTTACACT
下游引物GATTTCCGTAACGCTCATCA
C1酶:上游引物ATGTATCGGAAGTTGGCCGT
下游引物TTACAGGCACTGAGAGTAGT
beta-葡萄糖苷酶:上游引物ATGCGTTACCGAACAGCAGC
下游引物CTACGCTACCGACAGAGTGCT。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基因重组纤维素分解酵母菌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三次酶切中,第一次酶切是Cx酶的上下游引物、C1酶的上下游引物和beta-葡萄糖苷酶的上下游引物分别与pPICZα用限制性内切酶Xho I进行酶切;第二次酶切是Cx酶的上下游引物、C1酶的上下游引物和beta-葡萄糖苷酶的上下游引物分别与pPICZα用限制性内切酶Xba I进行酶切;第三次酶切是Cx酶的上下游引物、C1酶的上下游引物和beta-葡萄糖苷酶的上下游引物分别与pPICZα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进行酶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爱微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爱微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2931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