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体酮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32390.0 | 申请日: | 2012-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1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崔立新;池汝安;熊丽;肖春桥;徐志高;余军霞;张越非;张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丹江口丹澳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J7/00 | 分类号: | C07J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王健 |
地址: | 44270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体酮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黄体酮的合成方法,尤其涉及一种以双烯醇酮醋酸酯为原料合成黄体酮的工业化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黄体酮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是以双烯醇酮醋酸酯为原料,经氢化、水解、沃氏氧化、预处理、精制等步骤,制得黄体酮精品。上述工艺中对双烯醇酮醋酸酯的氢化反应,是以乙醇作溶剂,活性镍作催化剂,在34~36℃温度条件下氢化反应3.5小时,也有生产厂家将氢化温度提高到50±3℃反应5小时,这种采用高温氢化反应,反应时间长,易发生副反应,使得双烯醇酮醋酸酯中5号位的双键也被氢化饱和,从而影响产品品质,且采用乙醇作溶剂溶解双烯醇酮醋酸酯,由于双烯醇酮醋酸酯在乙醇中溶解度不高,使乙醇用量较高,一般与双烯醇酮醋酸酯的质量比达到30~40:1,降低了设备中双烯醇酮醋酸酯的投料量,影响设备的单位时间产量;水解反应时,用甲醇作溶剂将氢化物溶解,再加入碳酸钾饱和溶液,在回流状态进行水解,温度为60~65℃,这种采用高温方式进行水解,反应时间长,易产生副反应,影响产品品质,生产的中间体孕烯醇酮收率低,成本高。该工艺中对制得的孕烯醇酮还要用石油醚浸泡进行预处理,而石油醚易燃易爆,生产中安全隐患大。
多年来,各生产厂家都是利用上述工艺从双烯醇酮醋酸酯出发生产黄体酮,产品收率一直在60~65%。为提高黄体酮的收率和产品质量,国内有关单位从不同角度提出新工艺或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但大都未获得满意的结果。中国发明专利公开号:CN102060901A公开了一种由双烯醇酮醋酸酯合成黄体酮的工艺方法,该方法在氢化反应过程中,以乙醇作溶剂,活性镍作催化剂,温度控制在10~15℃,低温氢化反应2~3小时;将氢化液直接采用饱和的氢氧化钠溶液在15~20℃水解反应1.5~2小时;沃氏氧化物水汽冲馏完毕,离心甩干,将得到的黄体酮粗品溶于温热的乙醇中,加入活性氧化铝与活性白土,加热回流,过滤,滤液冷却后甩干,干燥,即得精品黄体酮,所得产品黄体酮含量达到99.3%以上,收率达到69%,主杂质在0.3%以下。该方法中使用乙醇作溶剂,同样溶剂用量较大,限制了设备的单位时间产量;在氢化反应时控制氢化温度10~15℃,需采用冰机提供冷量,能耗增加;未对黄体酮粗品进行预处理,使得黄体酮中主杂质含量较高。
上述两种工艺的氢化反应中采用活性镍作催化剂,氢化反应条件较苛刻,反应时间较长,孕烯醇酮收率较低,杂质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以双烯醇酮醋酸酯为原料合成黄体酮的制备方法所存在的黄体酮产品收率较低,主杂质含量多,纯度不高,能耗及生产成本高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改进的以双烯醇酮醋酸酯为原料制备黄体酮的方法;该方法中的氢化反应在接近常温下进行,其黄体酮产品收率和纯度较高,主杂质含量降低,并可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黄体酮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双烯醇酮醋酸酯、钯炭催化剂(和乙酸乙酯抽入氢化罐中,加热、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停止加热及搅拌,通入氢气置换罐内的空气,冷却并控制罐内温度35℃~45℃,压力0.02~0.03MPa,反应2.0~5.0小时,得到氢化反应液,然后用氮气置换罐内的氢气,静置30~50分钟,在氮气保护下将氢化罐中的氢化反应液过滤并压入浓缩水解罐中,对氢化反应液进行减压浓缩,回收乙酸乙酯,直至乙酸乙酯浓缩近干,得到氢化产物,其中双烯醇酮醋酸酯、钯炭催化剂和乙酸乙酯的质量份比例为1:0.005~0.05:8~15;
步骤二:将甲醇抽入浓缩水解罐,加温,使氢化产物全部溶解,再控制浓缩水解罐内温度25℃~30℃,加入饱和无机碱性溶液,反应1.5~3.0小时,再用冰醋酸回调至pH=7.0,减压浓缩,回收甲醇,浓缩至甲醇近干,停止浓缩,往水解罐中加入水,进行水洗,离心甩干,甩干后的浓缩料用水冲洗直至离心机出口滤液呈中性,停止冲洗,甩干,再将浓缩料放入烘箱干燥,即得孕烯醇酮,其中:所述氢化产物、甲醇、饱和无机碱性溶液的质量份比例为1:8~15:0.06~0.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丹江口丹澳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未经湖北丹江口丹澳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武汉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323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闪光棉记忆绸窗帘面料
- 下一篇:维生素B12废水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