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ET融合基因检测的PCR引物、试剂盒和液相芯片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48645.2 | 申请日: | 2012-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56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昌华;陈菲;许昌有 | 申请(专利权)人: | 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C40B40/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万志香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et 融合 基因 检测 pcr 引物 试剂盒 芯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涉及医学和生物技术,具体的是涉及RET融合基因检测的PCR引物、试剂盒和液相芯片。
技术背景
癌症中的染色体重排常常导致两个独立的基因融合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两个基因编码区连接在一起,导致融合蛋白的表达,称为基因融合(Gene fusions)。在哺乳动物中,基因融合是导致某些疾病(如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基因融合现象最早发现于多种血液和软组织癌症,如白血病、淋巴瘤等。RET原癌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1q11.2上,长约60000bp,至少含20个外显子,编码酪氨酸激酶受体。目前研究表明RET基因突变与fMT C、sMT C、多发内分泌肿瘤2A及2B型、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研究进一步发现,RET融合基因与肺癌、甲状腺癌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者从24例肺癌患者中发现1例有KIF5B-RET融合变异。研究者进一步在121例欧洲肺癌样本中发现1例(0.8%)、在405例日本及韩国肺癌样本中发现9例(2%)患者存在KIF5B-RET基因融合。在所有检测分析的667例肺癌样本中,KIF5B-RET基因融合频率约为1.8%(12/667例),而在没有EGFR、KRAS、HER2、ALK、ROS1变异的肺癌中,RET基因的融合频率高达6.3%(10/159例)。值得注意的是,针对KIF5B-RET这一在NSCLC中发现的新融合基因,转染表达KIF5B-RET融合基因的Ba/F3细胞显示出了RET的高表达和磷酸化活化,而体外实验发现,多靶点药物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及凡德他尼(vandetanib)均能抑制该细胞的增殖。
CCDC6-RET是在非吸烟肺腺癌患者中新发现的融合基因,生物信息学以及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大约10%(2/24)的肿瘤样本中存在着一个新的肺癌致病基因融合CCDC6-RET。RET是一个受体酪氨酸激酶,在正常的肺组织中表达较低;而该基因突变融合了CCDC6的胞外域以及RET的激酶活性区,在肺癌样本中往往表达较高,而这可能是导致肺癌发病的关键所在。
目前,针对RET融合基因的研究大部分采用RT-PCR方法以及非放射性同位杂交FISH方法进行检测。RT-PCR方法是针对已知的RET融合基因的类型以及融合方式来设计引物,将RNA反转录获得cDNA后,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则存在灵敏度低,样品易污染、假阳性率高的缺点。而非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FISH法尽管较为直观,但试验过程过于繁琐,需要的试剂种类繁多,费时费力,且其只能检出融合基因是否存在,不能准确得出具体的融合类型,灵敏性较低,因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检测RET融合基因的PCR引物,所述PCR引物可用于单独或并行检测RET融合基因的7种基因融合亚型:KIF5B-RET融合基因的K15;R12、K16;R12、K22;R12、K23;R12、K24;R8、K24;R11和CCDC6-RET融合基因的C1;R12。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检测RET融合基因的PCR引物,所述PCR引物为:针对K15;R12的SEQ ID NO.1和SEQ ID NO.4、针对K16;R12的SEQ ID NO.1和SEQ ID NO.5、针对K22;R12和K23;R12的SEQID NO.1和SEQ ID NO.6、针对K24;R8的SEQ ID NO.2和SEQ ID NO.7、针对K24;R11的SEQ IDNO.3和SEQ ID NO.7、和/或针对C1;R12的SEQ ID NO.1和SEQ ID NO.8。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检测RET融合基因的PCR试剂盒。
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检测RET融合基因的PCR试剂盒,包括有上述的所述PCR引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486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