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藻活性物质二异丁氧基苯基胺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5749.6 | 申请日: | 2012-1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1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郑天凌;安新丽;张化俊;傅丽君;李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3/00 | 分类号: | C12P13/00;C12R1/13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刘勇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活性 物质 二异丁氧基 苯基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强杀藻活性作用的苯胺类化合物,尤其是涉及一种抑藻活性物质二异丁氧基苯基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放线菌是一类特殊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微生物,近年来50%以上新发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是由海洋放线菌这个庞大的分类群产生的,使得利用放线菌控制水华和赤潮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随着分子生态学方法的广泛使用,海洋放线菌多样性研究,尤其是深海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越来越多的海洋放线菌被发现,包括新的16SrDNA序列簇,放线菌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由最初的3个属增加到了170个属,然而,其已知物种与其估计在自然界存在的数量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
目前发现的不同菌属溶藻放线菌多数通过分泌胞外活性物质间接杀藻,对于杀藻活性物质的研究多数还仅限于对活性物质的定性表述,如为弱极性脂溶性、非蛋白质类(梁锏文,林炜铁.溶藻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9):68-72.)等。仅Yamamoto鉴定出S.phaeofaciens是通过分泌L-赖氨酸(Yoko Yamamoto,T.K.,Yoshikuni Hodoki,Kunimoto Hotta,Hideaki Uchida,Ken-Ichi Harada.Distrib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ctinomycetes lysing cyanobacteria in aeutrophic lake.Journal ofApplied Phycology,1998)破坏藻的细胞壁,抑制蓝藻的生长。崔妍等(崔妍,李建宏,汪燕等.高效抑藻放线菌的筛选和活性.生态学报,2008.28(11):5691-5697)从江苏海洋滩涂土壤中分离到1株对微囊藻有强烈抑杀作用的菌株YC0412,属于灰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inus),该菌株还对小球藻、栅藻、鱼腥藻和集胞藻都有不同的抑杀作用,YC0412的发酵液经乙酸乙酯和氯仿抽提后发现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很好的杀藻作用,说明其活性产物应该是一种弱极性脂溶性物质。关英红等(关英红等.一株溶藻菌株的分离鉴定及溶藻特性.环境科学学报,2008.28(7):1288-1293)也从某湖泊中分离出一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好去除效果的菌株W4,加入特定量的菌株培养液8 d后,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可达99.5%,该菌株分泌的抑藻活性物质为非蛋白质类物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环境是发现和筛选新的放线菌物种和代谢产物的宝贵资源库,其中蕴藏着大量放线菌资源等待开发和利用。
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快速增加,赤潮发生规模急剧扩大,发生海域向全部近岸海域扩展,时间跨度逐渐加大,有毒、有害的赤潮生物持续增多。为应对国家高度关注的环境演变与海洋生态安全问题,鉴于我国频发的有害赤潮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困扰,研究新型高效的赤潮调控方法,是当前该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物理和化学方法治理赤潮存在难以大面积施用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不足之处,利用生物相互之间的生态作用来治理赤潮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557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