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轨压力信号的采集和监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464531.7 | 申请日: | 2012-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6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伯承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41/22 | 分类号: | F02D41/22;F02D41/4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9 | 代理人: | 黄洋;盖军 |
地址: | 241009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力 信号 采集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整车动力传动控制系统的技术领域,是控制系统对动力系统的油轨内燃油压力进行采集、监测以及其故障诊断过程的具体实现,可用于高压共轨柴油机以及直喷汽油机等车辆。
背景技术
在当前能源紧缺的形式下,高压共轨柴油机因为其油耗低、污染小的原因,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乘用车领域。缸内直喷汽油机的出现,又使得动力系统的油轨压力成为动力系统控制策略的一个更加重要的输入参量。油轨压力如果计算不准确,会导致喷油计算不准确,那么就会造成发动机性能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发动机以及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此外还会使动力系统部件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少数具有监测功能的系统虽然能实现对油轨压力的采集以及监测,但是其监测策略比较简单,不能达到实时、准确、全面的监测,会出现采集数据不合理、不能实时反映油轨压力变化、以及故障的错报与漏报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实时、准确、全面的油轨压力信号的采集和监测方法,以改善发动机性能。
本发明的油轨压力信号的采集和监测方法如下:中央处理单元利用轨压传感器测量喷油时刻点的喷油轨压信号和预定间隔时间T内的峰值轨压信号,并根据喷油轨压信号来控制喷油量;中央处理单元还判断峰值轨压信号是否超出预定范围,并在启动阶段对峰值轨压信号的动态漂移进行监测,当峰值轨压信号超出预定范围或峰值轨压信号的动态漂移超出预定值时,中央处理单元将预定的轨压值来代替实际轨压信号,从而进入Limp Home模式。
具体来说,所述中央处理单元在系统上电后,读取所存储的上一个驾驶循环的发动机水温t_last,然后将当前水温t_time与t_last相比较,如果当前水温t_time比t_last降低的幅度超过设定值t_const,并且此时发动机转速等于零,即可以认为此时的油轨压力等于大气压,开始动态漂移监测;如果在系统上电后,中央处理单元读取上一个驾驶循环水温t_last失败,或者当前水温t_time与t_last的差值没有超过设定值t_const,或者发动机转速大于零,则不进行动态漂移检测。严格控制在起动阶段进行动态漂移检测,可以使检测结果不受发动机,从而保证准确可靠。
进一步地,只有在预定的时间长度Tcon内峰值轨压信号超出预定范围或峰值轨压信号的动态漂移超出预定值的故障一直存在时,中央处理单元才确认故障属实,在故障出现但未被中央处理单元确认属实时,中央处理单元将上次测量的峰值轨压信号作为实际轨压信号;当中央处理单元确认故障属实后,中央处理单元将预定的轨压值来代替实际轨压信号,从而进入Limp Home模式。通过设定一个时间长度Tcon来确认故障是否属实,并在故障出现后且未确认的阶段采用上次测量的峰值轨压信号作为实际轨压信号,可以避免因偶尔的信号干扰造成故障误判断时采取过于保守或者激烈的处理方法,进而影响发动机的工作。
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单元在测量预定间隔时间T内的峰值轨压信号时,首先每隔T1时间采集一次压力值,并将采集到的压力值存储在一个数据缓冲器中,再每隔T时间将数据缓冲器中存储的压力值的最大值取出来作为这次采集的峰值轨压信号,利用此峰值轨压信号来进行系统控制以及故障监测;所述T1小于T。
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单元在测量喷油时刻点的喷油轨压信号时,首先设置一个喷油动态开关,并控制该喷油动态开关在每一次系统喷油前闭合,从而采集当前的油轨压力。
本发明的油轨压力信号的采集和监测方法通过在信号采集、故障判断和处理阶段采用创新式的做法,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发动机,使发动机的工作更加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油轨压力信号采集的流程图。
图2是油轨压力信号监测的流程图。
图3是油轨压力动态漂移检测的流程图。
图4是故障确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实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645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