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及母种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6341.5 | 申请日: | 2012-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04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一帆;胡惠萍;杨小兵;周振辉;陈多扬;邵满超;袁启华;夏凤娜;黄龙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弘邦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36 | 代理人: | 张钇斌 |
地址: | 51007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培养基 制作方法 | ||
1.一种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其特征在于,包括高粱煮液及2%质量体积比的琼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2%质量体积比的无水葡萄糖。
3.一种制作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高粱煮液:取红高粱颗粒,按高粱: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3和1:12两个比例,混合高粱颗粒和水,加热高粱颗粒和水至煮沸,煮至高粱颗粒掰开不见白心为止,除去高粱颗粒以后得高粱煮液;
(2)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将高粱煮液过滤,按照质量体积比2%加入琼脂粉或琼脂条,加热至琼脂粉或琼脂条熔解,分装后高温高压灭菌以后得食用菌母种培养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高粱煮液:取谷粒饱满的红高粱颗粒,自来水洗净,加水至超过高粱颗粒后浸泡过夜,沥干多余水分,按高粱: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3和1:12两个比例,混合高粱颗粒和水,加热高粱颗粒和水至煮沸,再保持45-60min,煮至高粱颗粒掰开不见白心为止,除去高粱颗粒以后得高粱煮液;
(2)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将高粱煮液经两层滤布过滤,按照质量体积比2%加入琼脂粉或琼脂条,加热至琼脂粉或琼脂条熔解,分装入玻璃试管,加入量为试管长度的1/4,在121℃、0.1MPa条件下高温高压灭菌30min,灭菌结束后倾斜摆放试管,凝固后得食用菌母种培养基。
5.一种制作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高粱煮液:取红高粱颗粒,按高粱: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3和1:12两个比例,混合高粱颗粒和水,加热高粱颗粒和水至煮沸,煮至高粱颗粒掰开不见白心为止,除去高粱颗粒以后得高粱煮液;
(2)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将高粱煮液过滤,按照质量体积比2%加入琼脂粉或琼脂条,加热至琼脂粉或琼脂条熔解,再加入质量体积比为2%的无水葡萄糖,搅拌均匀,分装后高温高压灭菌以后得食用菌母种培养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高粱煮液:取谷粒饱满的红高粱颗粒,自来水洗净,加水至超过高粱颗粒后浸泡过夜,沥干多余水分,按高粱: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3和1:12两个比例,混合高粱颗粒和水,加热高粱颗粒和水至煮沸,再保持45-60min,煮至高粱颗粒掰开不见白心为止,除去高粱颗粒以后得高粱煮液;
(2)制作食用菌母种培养基:将高粱煮液经两层滤布过滤,按照质量体积比2%加入琼脂粉或琼脂条,加热至琼脂粉或琼脂条熔解,再加入质量体积比为2%的无水葡萄糖,搅拌均匀,分装入玻璃试管,加入量为试管长度的1/4,在121℃、0.1MPa条件下高温高压灭菌30min,灭菌结束后倾斜摆放试管,凝固后得食用菌母种培养基。
7.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 中的分装入18×180mm的玻璃试管中,加入量为试管长度的1/4,分装完成后以硅胶塞塞好试管。
8.如权利要求3-6中任意权利要求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按照高粱:水的质量体积比为1:3比例混合高粱颗粒和水时,不断搅拌和补充热水。
9.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2中的食用菌母种培养基进行食用菌母种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无污染食用菌母种转接至食用菌母种培养基中,再置于避光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母种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选取培养基未出现干缩现象的健康无污染食用菌母种,用接种铲截取大小均匀的种块,在无菌操作状态下转接至高粱煮液斜面培养基中,将接种完成的斜面正面放置于避光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634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