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88341.9 | 申请日: | 2012-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87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花川英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身前部构造,尤其涉及动力搭载室中的减震器外壳附近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的行驶时,从车轮且通过减震器向构成减震器外壳的上表面的减震器座,施加有行驶荷载,若该减震器座的中央附近发生变形,则会给操纵稳定性或噪音、震动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以往,采取了在减震器座上追加加强部件,或着形成鼓出部或凸缘,从而提高强度的对策。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由加强部件与悬挂塔架形成封闭截面的车身前部构造,该车身前部构造以在悬挂塔架(减震器外壳)的车宽方向外侧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板式加强件的一部分作为加强部件,并使其延伸到悬挂塔架的车宽方向内侧。
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构造,通过在减震器座的螺栓安装部的内侧部分上形成半圆形屋顶状的鼓出部,而提高减震器座的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3-9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69487号公报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若为了使减震器外壳形成双重构造而设置加强部件等,则部件个数会增加,招致重量增加、工时增加、成本增加等诸多弊端。
而且,若在减震器座的上表面形成鼓出部或凸缘等,则会使在减震器座的上表面焊接其他的部件的情况变得困难。而且,若为了增大减震器座的强度而增大板厚,则点焊(特别是在三张重合下的点焊)会变得困难,同时会招致重量增加。因此,被迫进行螺栓紧固,从而产生部件个数增加、或设计自由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问题而进行的,以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为课题,该车身前部构造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以及设计自由度的降低,同时能够提高减震器座的强度。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一对减震器外壳,构成车辆的动力搭载室的左右的侧壁,并收纳悬架装置的减震器;和减震器座,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外壳的上部,并固定所述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座具有:安装有所述减震器的减震器座上壁;用于将所述减震器固定在所述减震器座上壁的多个减震器固定部;和沿着所述减震器座上壁的外周围延伸设置的棱线部,所述多个减震器固定部配置在一个虚拟圆上,所述棱线部在所述减震器固定部的外侧与所述虚拟圆相比位于外侧,并通过在所述减震器固定部彼此之间与所述虚拟圆交差,而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波型形状。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沿着供减震器固定的减震器座上壁的外周延伸设置的棱线部,在所述减震器固定部的外侧与所述虚拟圆相比位于外侧,并通过在所述减震器固定部彼此之间与所述虚拟圆交差,而在俯视下形成为大致波型形状,所以能够在棱线部内配置减震器固定部,同时能够将棱线部靠近虚拟圆,从而使减震器座上壁的面积最小化而谋求强度的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减震器座上壁的膜面变形,谋求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以及噪音、震动的降低。而且,由于不需要在减震器座上壁上设置加强部件或鼓出部,所以能够使减震器座上壁大致平坦,使其他的部件能够容易地焊接到减震器座上。而且,由于通过使棱线部为大致波型形状,即使减少减震器座上壁的板厚也能够确保刚性,所以能够进行在减震器座上壁上三张重合的点焊。因此,能够谋求部件个数的削减以及设计自由度的提高。而且,由于棱线部形成为大致波型形状,所以减震器固定部间的从虚拟圆上通过的部分的弯曲角度变得舒缓,在减震器座的冲压一体成型时会吸收周长差,从而能够抑制折皱的产生。
另外,优选为,本发明还具有仪表板上部件,所述仪表板上部件构成将所述动力搭载室与车室分隔的仪表板的上部,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具有仪表板上部件前部,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前部向车辆前方至少延伸到所述减震器座的上方,并且使左右端部固定在所述减震器座上壁上,所述减震器座具有:三个所述减震器固定部;和用于将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前部固定在所述减震器座上壁的三个仪表板上部件固定部,所述三个减震器固定部以及所述三个仪表板上部件固定部相互交替地配置在所述虚拟圆上,且以使将它们分别连结的虚拟线成为正三角形的方式配置,所述棱线部在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固定部的外侧位于所述虚拟圆的外侧,并通过在所述减震器固定部与所述仪表板上部件固定部之间与所述虚拟圆交差,而在俯视下形成大致星型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883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合成的混杂岩组合物、方法及由该方法生成的产品
- 下一篇:保险杠保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