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0712.7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6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军;黄东;段志辉;陈振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汽车 耦合 装置 冷却 润滑 系统 | ||
1.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由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外部冷却循环系统(35)和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36)构成,其特征是:
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外部冷却循环系统(35),包括设在动力耦合装置壳体下部的油底壳(2)、设在油底壳底部的进油口(3)和出油口(1)、设在出油口(1)处的带磁性滤芯的过滤器(34)、进口端与出油口连接的散热器(33)、一端与散热器的出口端连接的动力油泵(32),动力油泵的另一端与油管(4)的一端连接,该油管穿过油底壳(2)底部的进油口(3)伸入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与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36)相通;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包括前壳体(5)和后壳体(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 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36),包括设在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与所述前壳体(5)连接的进油压板(6),在该进油压板上设进油道和与之相通的进油槽,所述进油道与所述油管(4)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油槽与前壳体内壁紧贴形成闭合油道;
还包括设在输入轴(9)左端部与前壳体(5)配合部位的第一油腔(10),所述第一油腔呈环形油道,由配合在前壳体和输入轴上的油封(8)的一侧和第一轴承(11)的一侧构成,所述闭合油道相通与所述第一油腔(10)相通;
还包括设在输入轴(9)上的第一径向油道和第一轴心油道,第一径向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腔(10)相通,第一径向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一轴心油道的一端相通,第一轴心油道的另一端与设在输入轴(9)右端的端面油槽相通;该端面油槽由在输入轴(9)右端的阶梯凹槽的底面、输出轴(26)的左端面和配合在输出轴上的第二轴承(12)的左侧构成;
还包括设在输出轴(26)上的第二轴心油道、次径向油道(24)和主径向油道(25),第二轴心油道与所述端面油槽相通,并与次径向油道和主径向油道的一端相通,所述次径向油道(24)的另一端与配合在输出轴(26)上的第四轴承(27)的内圈对应,所述主径向油道(25)的另一端与转子毂(23)的内腔相通;所述转子毂的内腔通过设在转子毂上的多个径向油孔与主离合器(22)的空隙相通,主离合器的空腔与设在转子缸(17)上的多个径向油孔和导油槽相通,转子缸(17)上的导油槽与设在转子压板(21)上的径向油孔相通,转子压板上的径向油孔与动力耦合装置壳体的内腔(18)相通,从转子缸(17)两侧出来的润滑油直接冷却电机的转子(20)和定子(19),并导入油底壳(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其特征是: 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36),还包括设在输入轴(9)和输出轴(26)配合连接部位的第二油腔(31),所述第二油腔由输入轴(9)右端的阶梯凹槽的一部分、与输入轴(9)和转子缸(17)配合的单向离合器(29)的内圈(28)的左侧面、通过第四轴承(27)配合连接在输出轴(26)上的转子缸(17)的左端部、与输入轴(9)和输出轴(26)配合连接的第二轴承(12)外圈的一部分构成;所述第二油腔(31)通过第一号导油孔(13)与所述输入轴(9)右端的端面油槽相通;所述第二油腔(31)还通过设在输入轴(9)上的第二号导油孔(14)与次离合器(16)的空隙及第三轴承(15)的空隙相通,所述次离合器(16)的空隙通过设在转子缸(17)上的径向导油孔与动力耦合装置壳体的内腔(18)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071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