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90712.7 | 申请日: | 2012-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36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振军;黄东;段志辉;陈振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汽车 耦合 装置 冷却 润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开发低排放、低油耗的新型汽车成为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开发应用,避免了纯电动汽车在蓄电池技术和能源基础设施上的不足,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案,已成为当今国际汽车研究开发的热点。在国外,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和开发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而比较成熟并形成产业化的只有日本的丰田和本田公司;在国内,从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到汽车企业都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对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和开发。
现有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形式有串联、并联和混联三种形式。例如本田公司Insight的IMA并联系统、丰田公司Prius的THS混联系统、大众宝马日产现代四家汽车公司开发了单电机双离合器的混合动力系统、国内比亚迪开发的F3DM双模混合动力汽车已经上市等。其中,本田公司Insight的IMA系统结构简单,但电机只具备动力辅助功能,不具备纯电动行驶能力,属弱混合动力形式。丰田公司Prius的THS混联系统具备纯电动行驶能力。
冷却润滑系统作为辅助系统之一,是整个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同时也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从现有市场上已投放的成熟混合动力车型来看,日本的丰田公司的Prius采用的双电机的混联驱动系统,该系统要综合考虑动力传动性能指标,还要实现结构和功能上的集成,做到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和模块化,该系统壳体内部采用润滑油润滑相关零部件和壳体上设置冷却水套通过冷却水循环进行整个系统冷却。中国的比亚迪F3DM采用的也是双电机的驱动系统,该系统构型较Prius系统较为简单,同时采用类似Prius润滑冷却的方法对整个系统进行润滑和冷却。这种润滑冷却系统的壳体需要更为复杂的工艺及制造要求,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增加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系统的尺寸。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该系统集输送、贮存、冷却、过滤功能于一体,形成高集成度的混合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结构,减小系统的空间尺寸和减轻系统部件的重量,能克服现有的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的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分离之后,造成的系统结构复杂、体积大、成本高的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体采用如下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由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外部冷却循环系统和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构成,其特征是:
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外部冷却循环系统,包括设在动力耦合装置壳体下部的油底壳、设在油底壳底部的进油口和出油口、设在出油口处的带磁性滤芯的过滤器、进口端与出油口连接的散热器、一端与散热器的出口端连接的动力油泵,动力油泵的另一端与油管的一端连接,该油管穿过油底壳底部的进油口伸入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与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相通;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动力油泵作为动力源,从油底壳的出油口吸油并通过油管将油输入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所述的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装置冷却润滑系统,其所述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部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包括设在动力耦合装置壳体内与所述前壳体连接的进油压板,在该进油压板上设进油道和与之相通的进油槽,所述进油道与所述油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进油槽与前壳体内壁紧贴形成闭合油道;
还包括设在输入轴左端部与前壳体配合部位的第一油腔,所述第一油腔呈环形油道,由配合在前壳体和输入轴上的油封的一侧和第一轴承的一侧构成,所述闭合油道相通与所述第一油腔相通;
还包括设在输入轴上的第一径向油道和第一轴心油道,第一径向油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腔相通,第一径向油道的另一端与第一轴心油道的一端相通,第一轴心油道的另一端与设在输入轴右端的端面油槽相通;该端面油槽由在输入轴右端的阶梯凹槽的底面、输出轴的左端面和配合在输出轴上的第二轴承的左侧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4907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