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连杆悬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4814.X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99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明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2 | 分类号: | B60G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江崇玉 |
地址: | 241006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杆 悬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悬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连杆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多连杆悬架是指由三根或三根以上连杆拉杆构成的悬挂结构,通过各种连杆配置把车轮与车身相连的一套悬挂机构,以提供多个方向的控制力,使车轮具有更加可靠的行驶轨迹。
多连杆悬架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传力装置等三部分,这三部分分别起缓冲,减振和力的传递作用。其中减振器是为了加速衰减车身的振动,它是悬架机构中最精密和复杂的机械件。
由于舒适性是轿车最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而舒适性与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有关,而车身的固有振动特性又与悬架的特性相关。所以,汽车悬架是保证乘坐舒适性的重要部件。同时,汽车悬架做为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作联接的传力机件,又是保证汽车行驶安全的重要部件。
目前,汽车中采用较为广泛的悬架系统有麦弗逊悬架、双横臂悬架、扭转梁悬架、拖曳臂悬架、钢板弹簧悬架和多连杆悬架等。通常,前悬架系统多采用麦弗逊悬架和双横臂悬架。后悬架系统多采用扭转梁悬架和多连杆悬架。多连杆悬架操控性能好,舒适性高而越来越多的被高端汽车所采用。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多连杆悬架与车轴形成一体,弹簧下方质量大,所以颠簸路面对车身产生的冲击能量比较大,平顺性差;从而使轮胎以车身为参照物的话,将会上下跳动,影响乘坐的舒适性。
由于后轮悬架系统性能与车身重量有关,而且高端车通常整车轴距较大,质量较重,现有技术将后悬架减振器安装在车身上,很容易导致减振器安装在车身上的点位强度不足而被撕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连杆悬架结构。通过设置限位杆总成结构,在保证汽车良好的操控性和舒适性的同时,解决了减振器安装点位车身钣金容易开裂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连杆悬架结构,所述悬架结构包括:下后控制臂、限位杆总成,上控制臂安装支架、下后拖曳臂安装支架、副车架、下前控制臂安装支架、拖曳臂安装支架、减振器安装板、减振器总成、弹簧总成、上控制臂、下前控制臂、转向节、拖曳臂、球铰总成、衬套总成;所述上控制臂和所述下前控制臂之间通过所述球铰总成、所述衬套总成联接所述限位杆总成,所述限位杆总成用以减少车轮受载跳到极限位置时所述减振器总成内限位块承受的载荷。
具体地,所述限位杆总成包括:上限位杆、下限位杆,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一端通过所述球铰总成联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别安装有所述衬套总成,并分别固定于所述上控制臂和所述下前控制臂预先设计好的安装位置上。
具体地,所述悬架结构的下前控制臂安装支架、所述下后拖曳臂安装支架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架分别焊接在所述副车架上设计好的位置,所述下后控制臂、所述下前控制臂、所述上控制臂和所述拖曳臂的一端与所述转向节上预设的安装点位相联接;所述下后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后拖曳臂安装支架相联接;所述下前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下前控制臂安装支架相联接,所述上控制臂的另一端与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架相联接;所述拖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拖曳臂安装支架相联接。
具体地,所述拖曳臂安装支架上预设有安装点位,用以联接到车身纵梁上的安装位置;所述下后控制臂上设置有弹簧安装座,用以安装所述弹簧总成的一端并固定,所述弹簧总成的另一端安装并固定到车身纵梁上设置的弹簧安装座内。
具体地,所述减振器总成内包含有缓冲限位块,所述减振器总成下端固联到所述转向节的预设位置上,所述减振器总成上端通过所述减振器安装板固联到车身上或车身轮罩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控制臂上的上限位杆的安装点到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架硬点处的距离与所述下前控制臂上的下限位杆的安装点到所述下前控制臂安装支架硬点的距离不等,即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外端点的连线不平行于所述上控制臂和所述下前控制臂安装支架处硬点的连线,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联接的总长度大于安装后另外两外端点的连线的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之间形成有夹角,角度为25-30度。
进一步地,所述球铰总成至少包括球头、防尘套,所述球头设置在所述防尘套内,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分别固联在所述上、下防尘套上,所述上、下限位杆沿所述球头转动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衬套总成至少包括外套管、内套管、橡胶块,所述外套管与所述内套管之间设置有所述橡胶块,所述外套管固联在所述上控制臂和所述下前控制臂上,所述上限位杆和所述下限位杆的外端设置在所述内套管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481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频率干扰机
- 下一篇:光站中无电源供电光接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