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05675.2 申请日: 2012-12-03
公开(公告)号: CN103022499A 公开(公告)日: 2013-04-03
发明(设计)人: 谭欣欣;阮丁山;柳娜;陈杰;邝泉;王梦 申请(专利权)人: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H01M4/62 分类号: H01M4/62;H01M4/48
代理公司: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代理人: 曹玉平
地址: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混合 正极 材料
【权利要求书】:

1.一种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为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与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的混合材料;

所述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的表达式为Lix1CoyMa(1-y)O2,其中0.5≤x1≤1.2; 0.8≤y≤1.0; Ma为Al、Ni、Mn、Mg、Ti、Zr、V、Sr、Nb、Zn以及Ba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的表达式为Lix2NiaCobMb(1-a-b)O2,其中0.5≤x2≤1.2; 0.33≤a≤1.0; 0≤b≤0.67;Mb为Al、Mn、Mg和Ba中的至少一种;

其特征在于:所述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的中值粒径D50小于或等于15μm,所述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的单晶粒子的粒径大于或等于1.0μm;在A和B的混合过程中加入金属氧化物MeO并烧结后,使得所述金属氧化物MeO均匀地分布于所述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和所述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的表面,并且使得所述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和所述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之间形成熔融网状层,其中,所述Me为Al,Mg,Ti,Zr和B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的中值粒径D50为8μm~15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的单晶粒子的粒径为1.0μm~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网状层内包裹的A和B的粒子总数为2~50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网状层包裹A和B后的直径为14um~700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氧化物MeO占所述正极材料总质量的0.01~5wt%。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锂镍钴锰系三元活性物质B与所述钴酸锂系活性物质A的质量比B/A为0.2~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烧结为将A、B和金属氧化物三者混合均匀后,以1~5℃/min的速率升温,于500~900℃下在空气或者氧气气氛中恒温灼烧4~10小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网状层的具体形成过程为:将A、B和金属氧化物MeO三者混合均匀后,金属氧化物MeO均匀地分布于A和B之间,在烧结过程中,金属氧化物MeO发生熔融,并附着在A和B的表面,在烧结后的冷却过程中,金属氧化物MeO从熔融态逐渐变为固态,稳定地附着在A和B的表面的同时,金属氧化物MeO彼此之间随着温度的冷却而形成熔融网状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混合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混合正极材料制作的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大于或等于4.3V。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567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