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纯度甘油三酯型PUFA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6846.3 | 申请日: | 2012-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94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华;王卫飞;杨博;蓝东明;李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7/64 | 分类号: | C12P7/6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宫爱鹏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纯度 甘油 三酯型 pufa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纯度甘油三酯型PUFA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一般是指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双键且碳链长度为18~22个碳原子的直链脂肪酸。重要的PUFA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DPA)、花生四烯酸(AA)、十八碳四烯酸(SDA)、α-亚麻酸(ALA)、γ-亚麻酸(GLA)。PUFA因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已经进入生物制药和营养保健品领域。这些PUFA多来源于海产鱼油和植物,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PUFA的缺乏与某些疾病相关,除了其潜在的制药应用以外,PUFA在食物源中的存在和公众对健康食品的重视,而使这些化合物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PUFA产品按活性成分不同的存在形式可以分为非甘油酯型(主要是乙酯型和游离脂肪酸型)和甘油酯型两种。研究表明PUFA乙酯型不是人体吸收PUFA的有效形式,PUFA乙酯型在人体中消化和吸收比较困难,而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游离型PUFA虽然易于消化和吸收,但是容易氧化,而且有明显的脂肪酸味,口感差,直接作为食用难以被人们接受。甘油三酯型PUFA性质稳定,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而且是PUFA的天然存在形式,因此甘油三酯型PUFA是保健品和药品的最佳产品形式。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现有的PUFA甘油酯产品的合成方法中存在严重的缺陷;因为酶反应或者化学反应均存在反应平衡点,使得PUFA甘油酯产品中含有大量的甘油二酯和单甘油酯,而且PUFA的甘油二酯和单甘油酯与甘油三酯很难通过现有方法进行有效分离,导致产品中PUFA甘油三酯的含量不高,这是我们所不期望的。专利CN102277237A提供了一种高纯度甘油酯型鱼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利用氮气保护在180℃以上以锌粉为催化剂催化鱼油脂肪酸与甘油酯化反应合成甘油酯,所得甘油酯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可以达到60%以上,其他的为甘油二酯和甘油单酯。专利EP0558112提供了一种快速去除油脂中DAG的方法,在反应体系中控制甘油和水分的含量,并且通过高速剪切搅拌的方式使得液滴的直径均小于100μm,可以将反应时间缩短到5~30min。尽管该方法改善了酶法水解偏甘油酯的反应速度,但由于反应体系中需要添加相对偏甘油酯质量100%,相对于油脂混合物质量8%的甘油,这就为后续的分离工艺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大量甘油的存在,MAG难以有效去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合成方法得到的PUFA甘油酯产品中甘油三酯纯度不高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纯度甘油三酯型PUFA的制备方法。在本发明中,通过偏甘油酯脂肪酶选择性地将PUFA甘油酯中的DAG和MAG转化成非甘油酯成分,产品经分离回收后得到的甘油三酯型PUFA产品不仅保持了原有PUFA组成,而且甘油三酯的含量最高可以达到95%以上。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纯度甘油三酯型PUFA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PUFA的酰基供体与甘油进行反应,然后除去催化剂和剩余的甘油,得到甘油三酯型PUFA和偏甘油酯型PUFA的混合物;
(2)再经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SMG1在不高于5℃时催化混合物中的偏甘油酯型PUFA与羟基供体进行水解或醇解反应;
(3)分离反应产物,回收油相,最后对油相进行纯化,获得高纯度的甘油三酯型PUFA。
优选地,步骤(2)所述水解或醇解反应的温度为0~5℃。
优选地,所述羟基供体为水或低碳链的一元醇。
优选地,步骤(1)所述酰基供体为富含PUFA的脂肪酸或脂肪酸短链醇酯。
所述的选择性地催化PUFA偏甘油酯转化成非甘油酯型PUFA所使用的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SMG1可以催化单甘油酯和甘油二酯与羟基供体发生反应,不能催化甘油三酯反应。分离过程可以是分子蒸馏、溶剂萃取、碱中和、也可以是一种以上上述分离方法的联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68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内衬的无粘包装盒
- 下一篇:一种三容积式试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