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MIMO无线终端的无线性能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08842.9 | 申请日: | 2012-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62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5 |
发明(设计)人: | 于伟;漆一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17/391 | 分类号: | H04B17/391;H04B17/327;H04B17/15;H04B17/29;H04B7/0413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张大威 |
地址: | 518102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mimo 无线 终端 性能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MIMO无线终端的无线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标准(LTE,Long Term Evolution)为了满足高数据率和高系统容量方面的需求,支持上下行应用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其中,上行MIMO包括空间复用和传输分集,基本配置是l发2收,并支持更高阶的天线配置扩展;下行MIMO包括空间复用、波束成形以及传输分集,基本天线配置是2发2收,最大支持虚拟4发4收。与之前的SISO(Single Input Single Output)移动通信系统相比,LTE所采用的MIMO系统有很多的技术优势,包括在衰落环境下能够达到更高的传输数据率、通信可靠性的提高等。如果多天线技术只用于发射端,而接收端采用单个天线,则称为多入单出通信系统(MISO,Multiple Input Single Output);如果多天线技术只用于接收端,而发射端采用单个天线,则称为单入多出系统(SIMO,Sing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如果收发两端都采用多天线技术,则称为多入多出系统MIMO,如图1所示。根据信号处理方法的不同,MIMO天线系统可以有两种方式,智能天线和空间多路复用。空间多路复用的方式下,每个发射天线发送独立的数据码流,理论上一个N×N的MIMO系统,数据传输速率可以达到SISO系统的N倍。但是MIMO通信系统的实际传输数据率,取决于很多实际因素,除了空间传播环境以外,MIMO终端的性能对于传输速率有很重要的影响。
MIMO终端能否达到实际性能(例如数据传输的吞吐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射频方面的灵敏度失真、基带处理、无线传播环境和天线性能等,当然其中无线传播环境、终端天线性能、终端的灵敏度失真起很大的作用。MIMO终端的OTA(OTA,Over The Air)测试方案,提供了一种在受控环境下评估、测试MIMO终端性能的方法和测试系统。MIMO终端的OTA测试,既是移动运营商检验移动终端性能、发放终端入网许可证的依据,也是终端厂商在研发、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技术手段。因此,在移动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MIMO终端的无线性能测试受到工业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
SISO终端的OTA测试方案,其模拟实现的受控环境是自由空间传播环境,在自由空间传播环境下,测试被测终端的收发性能,后来加入了使用者手持、靠近人头等模式。与SISO中的OTA测试不同,MIMO终端的OTA测试评估,必须引入和实现MIMO信道模型,这里的挑战在于如何模拟真实的无线传播环境,使得OTA测试系统的测试评估结果能够反映真实环境下实际效果。
目前主要有3类方法包括:混响暗室法、两阶段法和多探头法。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1)混响暗室法采用无吸波材料的混响暗室,优点是吞吐率测试速度快,但是能够模拟的信道模型受局限,也不能测试被测件天线方向图信息(天线的方向图信息在终端的研发过程中很重要),混响暗室法基于其设计原理,无法获得对研发非常重要的天线方向图,应用受到限制。
(2)多探头法采用多个环绕在被测件周围的天线(例如16个)和信道模拟器一起,实现MIMO信道的模拟,是一种直观的方法,但是系统造价非常高、系统校准复杂。如图2所示。
(3)如图3所示,原始的两阶段法,测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Stage 1):采用传统的SISO测试系统测量被测件的多个天线方向图信息,测试方法遵循3GPP TS 34.114(见参考文献1)的要求。其中,具有多个天线的被测件,被放置在全波暗室中,测得每个天线的方向图信息(幅值和相位)。
第二阶段(Stage 2):将Stage 1中测得的被测件天线方向图信息,融合进MIMO信道模型。信道模拟器的输出,通过电缆用传导的方式输入到MIMO接收机的输入端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通用测试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088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