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驱动微镜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0380.4 | 申请日: | 2012-1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67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敏锐;李文翔;张宝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2B26/08 | 分类号: | G02B26/08;H02K33/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驱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光机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电磁驱动微镜。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微镜的驱动方式有四种,分别为静电驱动、压电驱动、电热驱动以及电磁驱动等。采用不同驱动方式的微镜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
目前,静电驱动是微镜最为广泛采用的驱动方式。静电驱动微镜有平板电容式和梳状叉指式两种类型。相比较,梳状叉指式静电驱动微镜可以在相对较小的驱动电压下,获得更大的扭转角度,但是仍然存在驱动力不足,驱动电压过高的问题,使其在非谐振态下,很难获得较大的扭转角度。另外,反射镜周围过多的梳齿电极增加了微镜的转动惯量,使得微镜的谐振频率难以进一步提高,限制了微镜的扫描速度。
压电驱动微镜利用了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一般是采用压电薄膜悬臂梁或是压电块作为驱动结构。压电驱动具有驱动力大、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是,压电驱动结构需要与反射镜直接相连,限制了驱动位移并可能会造成镜面变形。
电热驱动微镜较常见的方式是采用电热双镜片悬臂梁作为驱动结构。虽然电热驱动具有较大的驱动力,但是其响应速度慢、能耗高的缺点限制了它在微镜中的进一步使用。
电磁驱动具有驱动力大、驱动电压低、双向驱动等优点,并且使用磁场力作为驱动力,驱动结构无须与被驱动结构直接相连,避免了位移限制。因此,电磁驱动微镜不仅可以在低电压谐振态下实现高频大扭转角度扫描,而且还可以在低电压非谐振态实现低速大扭转角度扫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微镜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电磁驱动微镜,该电磁驱动微镜具有扭转角度大、驱动电压低等优点,既可以实现高频谐振大角度扫描,又可以实现非谐振低速大角度扫描,可应用在光束扫描投影显示系统、光谱仪、条形码扫描器、共聚焦显微镜、内窥镜等光学仪器。
为了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驱动微镜,包括微反射镜板,所述微反射镜板的中心设置有一反射镜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反射镜板的边缘部设置有至少一闭合环状的驱动线圈,两端则分别通过一扭转梁与一支撑框架连接,所述支撑框架两侧分别设有至少一永磁磁铁,在所述驱动线圈被通入电流后,所述微反射镜板可在驱动线圈与永磁磁铁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力驱动下绕扭转梁扭转。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线圈相对于扭转梁具有对称结构。
优选的,所述的驱动线圈在平行于扭转梁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反射镜面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的微反射镜板由上而下依次包括聚酰亚胺介质层、氧化硅介质层和硅基板;所述的驱动线圈设置于氧化硅介质层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驱动线圈包括由聚酰亚胺介质层隔离的上层驱动线圈和下层驱动线圈,上层驱动线圈和下层驱动线圈之间设置有一个连接点。
所述的驱动线圈的材料为高电导率的金属材料,优选为金材料。
所述的永磁磁铁为高磁场强度磁铁材料,优选为钕铁硼系磁材料。
所述的反射镜面为金属薄膜层;该金属薄膜层的材料为反光金属材料。
优选的,扭转梁与微反射镜板以及支撑框架连接处采用过渡圆角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电磁驱动方式对微镜进行驱动,相对于其它驱动方式的微镜可以在较低电压下实现大扭转角度;
2、驱动线圈在平行于扭转梁的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反射镜面的长度,在没有延长平行于扭转梁方向的微镜长度的同时,适当延长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驱动线圈的导线的长度,增大驱动力;并且在垂直于微反射镜板的方向上可以采用多层线圈结构, 进一步增加驱动能力,减小驱动电压或电流;
3、该电磁驱动微镜不仅可以在低电压谐振态下实现高频大扭转角度扫描,而且还可以在低电压非谐振态实现低速大扭转角度扫描;
4、反射金属薄膜和驱动线圈制作在微镜同一面,降低工艺制作难度,本发明可应用在光束扫描投影显示系统、光谱仪、条形码扫描器、共聚焦显微镜、内窥镜等光学仪器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电磁驱动微镜结构原理图;
图2为沿图1中A-A′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驱动线圈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03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矿井的下矿人员定位系统
- 下一篇:一种卧式连接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