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溶性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16034.7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28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汪勇;杨智明;邢卫红;范益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J3/12 | 分类号: | C08J3/12;C08J3/14;C08L53/00;C08F8/44;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溶性 荧光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尺寸均一可调,具有荧光标识的水溶性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聚合物纳米荧光微球在光学材料等领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仅在生物传感、化工医药、临床检测、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而且在荧光探针,化工分离等高精度,高附加值应用方面,荧光标记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的技术手段。荧光纳米微球的尺寸大小与分布,以及荧光灵敏度决定着应用过程中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传统的制备聚合物纳米荧光微球的方法,主要有乳化聚合法、膜乳化法、界面缩聚法、凝聚法和溶液干燥法等物理化学方法。但现有的方法中不仅工序复杂难以控制;且制备的荧光纳米颗粒均一性差,价格昂贵,难以在水环境中应用等缺陷。如专利200910010469.2中公开了Yb3+,Er3+/Tm3+/Ho3+共掺NaYF4上转化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可应用于激光器、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但其制备工艺及其复杂,不仅涉及到回流搅拌、溶剂蒸除、洗涤、加热、pH调节等多个步骤,而且还需要加入无机酸、烧碱、表面活性剂和多种有机溶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专利200710056013.0中公开了包覆有机荧光物质而得到的复合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其方法提高了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有利于在生物标记方面的应用。但荧光纳米颗粒的粒径很不均一,大小在50-1000纳米之间,这直接降低了荧光纳米颗粒在应用过程中的性能和使用效果;且需用到金和银等贵金属,成本很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迫切需要发展一种简单高效的制备纳米荧光颗粒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的荧光颗粒存在的粒径均一性差、荧光灵敏度不高和不易在水环境中分散等问题,而提供一种尺寸均一、可水中分散的水溶性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溶性荧光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将嵌段共聚物、荧光物质与有机溶剂的混合物加热并保温,制得包覆荧光物质的胶束溶液;其中所述的嵌段共聚物为聚苯乙烯-b-聚(2-乙烯基吡啶)、聚苯乙烯-b-聚(4-乙烯基吡啶)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
2)将上述步骤1)制备的胶束溶液与季铵化试剂混合后,加热并保温;生成的中间产物从有机溶剂中析出;
3)将上述步骤2)生成的中间产物离心分离后重新分散于水中,加热并保温即得到分散于水中的聚合物纳米荧光微球。
优选所述的嵌段共聚物的总分子量为1.6万-20万道尔顿;嵌段共聚物疏水链段和亲水链段的重量比为1-3:1。
优选上述季铵化试剂为溴乙烷、溴甲烷或碘甲烷。
优选上述荧光物质为苝、芘或尼罗红。
优选上述的有机溶剂为乙醇、甲酸、乙酸或丙酸。优选嵌段共聚物和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1:100-1:1000;荧光物质和有机溶剂的质量比为1:400-1:4000;优选上述步骤2)中胶束溶液和季铵化试剂的体积比为6:1-4:1。
优选上述步骤1)所述的加热温度控制在75℃-130℃,保温时间控制在5-12小时;步骤2)所述的加热温度控制在75℃-130℃,保温时间控制在0.5-5小时;步骤3)所述的加热温度控制在80℃-140℃,保温时间控制在0.5-48小时。
有益效果:
本发明是基于在极性溶剂中,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在加热条件下能够自组装形成球形胶束;且溶剂中加入的荧光物质在加热诱导胶束化的过程中,受疏水作用力的影响,能够被包覆在纳米胶束所形成的核中。最后通过对胶束壳层活性基团的季铵化改性,使其成为极易在水中分散的纳米荧光微球。荧光微球的粒径可通过改变所使用的溶剂种类、嵌段共聚物化学组成等条件来调节。该制备方法得到的荧光微球不仅粒径均一,湿态粒径可在50-400纳米的范围内有效调节,而且具有灵敏的荧光强度,已用于膜孔径表征、检测等高精度领域。本发明方法无需使用特殊制备装置,只使用聚合物、荧光染料和溶剂,仅包含混合、加热和简单的化学反应,制备过程高度可控,成本低廉,产率高,具有良好的规模化生产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所制备的荧光微球扫描电镜(SEM)图;
图2为实施例3中所制备的荧光微球扫描电镜(SEM)图;
图3为实施例5中所制备的荧光微球溶液的荧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60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