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吸收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17857.1 | 申请日: | 2012-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8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广濑史尚;前岨芳明;小岛和美;藤井荣二;山中功;石田裕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林天连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B60R19/4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冲击吸收组件。
背景技术
冲击吸收体设置于诸如车门装饰件等车辆内装部件。如果发生侧面碰撞并且载荷被施加至车辆内装部件,则冲击吸收体保护乘客不受伤害。在日本特开平8-67140号公报中公开了这样的冲击吸收体的示例。冲击吸收体配置在与乘客的大腿对应的位置。如果载荷从车室外侧施加至车辆,则冲击吸收体因乘客的大腿而变形并且该变形将可能施加至乘客的冲击吸收。
然而,在冲击吸收体设置于车辆内装部件的构造中,如果载荷被施加至车辆内装部件或冲击吸收体,则冲击吸收体遭受应力。这样的应力容易集中在冲击吸收体安装于车辆内装部件的安装部的周边。所以,如果载荷被施加至车辆内装部件,则安装部的周边可能变形或者其一部分可能断裂。因而,冲击吸收体可能从正确的安装位置移开。即,冲击吸收体可能被定位成从与乘客的大腿对应的适当位置偏移。
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可以利用另一部件将冲击吸收体牢固地固定于车辆内装部件。然而,如果载荷被施加至车辆内装部件,则固定机构可能劣化冲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性能。期望不劣化冲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性能。
发明内容
鉴于前述情形已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冲击吸收体维持在相对于乘客的大腿的适当位置而不劣化冲 击吸收体的冲击吸收性能的冲击吸收组件。
这里描述的技术涉及包括冲击吸收体、功能部件(utilitypart)和柔性构件的冲击吸收组件。冲击吸收体设置于安装在车身面板的车室内侧的车辆内装部件,并且冲击吸收体包括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的车室外侧表面的安装部。功能部件设置于车辆内装部件。柔性构件覆盖冲击吸收体的外周面并且柔性构件的一部分被车辆内装部件和功能部件保持,以将冲击吸收体支撑并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
根据本技术,冲击吸收体的外周面被柔性构件覆盖,并且柔性构件的一部分被车辆内装部件和功能部件保持。因此,冲击吸收体通过柔性构件被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利用该构造,如果冲击吸收体接收到载荷,则冲击吸收体不太可能从其初始安装位置移开。因而,冲击吸收体被保持在与乘客的大腿对应的适当位置。
冲击吸收体还通过具有柔性的柔性构件被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利用该构造,与冲击吸收体被具有高刚性的构件固定的构造相比,冲击吸收性能不太可能被劣化。此外,柔性构件的一部分被车辆内装部件和功能部件保持,所以无需用于支撑柔性构件的专用构件。
冲击吸收体包括垫主体,安装部设置于垫主体。冲击吸收体的安装部被直接地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冲击吸收体的垫主体被柔性构件支撑并且经由柔性构件被间接地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
柔性构件还设置在车身面板的靠近车室内侧的表面和功能部件的靠近车室外侧的表面之间。
根据本技术,如果车身面板由于从车室外侧施加的载荷而朝向车室内侧移位或变形,则设置在车身面板和功能部件之间 的柔性构件被保持在车身面板和功能部件之间。因而,柔性构件以非常大的力被更加牢固地保持并且柔性构件确实地支撑和保持冲击吸收体。
垫主体具有两个基面,其中的一个基面面对车室外侧,其中的另一个基面面对车室内侧。柔性构件形成为片状形状并且设置成覆盖垫主体的两个基面。
柔性构件形成为片状形状并且设置成覆盖冲击吸收体的大致整个垫主体。
冲击吸收体和功能部件彼此相邻地配置。柔性构件形成为片状形状并且在冲击吸收体的远离功能部件的一侧被折叠,以形成设置垫主体的折叠空间。柔性构件具有设置在折叠部分的相反侧的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彼此重叠并设置成覆盖功能部件的靠近车室内侧的表面。两个端部分别具有被车辆内装部件和功能部件保持的末端部。
柔性构件还设置在功能部件的靠近车室外侧的一侧。
冲击吸收体和功能部件通过柔性构件被一体地安装至车辆内装部件。
垫主体形成为具有两个基面和至少三个侧面的大致棱柱形状,两个基面包括面对车室内侧的一个基面和面对车室外侧的另一个基面,至少三个侧面包括面对功能部件的一个侧面。两个基面和所述一个侧面以及与所述一个侧面相反的另一侧面被柔性构件覆盖。
垫主体形成为大致三棱柱形状。
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部,多个安装部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两个基面中的一个基面的大致角部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林天连布有限公司,未经丰田纺织株式会社;林天连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1785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