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0554.5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10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徐翼;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13/02 | 分类号: | B65B13/02;B65B57/00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姚姣阳;黄春松 |
地址: | 215628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材 打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材打捆的方法,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属于轧钢自动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打捆机作为现代轧钢的主要设备,随着高生产率、低能耗、高产品质量的产业要求,线材打捆机的单道打捆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因为现在轧钢工艺较为先进,品种包括Φ5~Φ40的各种尺寸,φ12以上规格钢筋单道打捆不够紧固,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容易打捆丝断裂造成散包、乱包,严重影响钢筋表面质量,甚至影响到发货的数量和时间,给公司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如若打两道单道打捆丝严重影响了生产节奏,减少了单位时间内成品产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适用于φ12以上规格钢筋打捆、且打捆紧实、加快生产节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成品产量的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1)送线;(2)抽紧;(3)扭结;(4)断线复位,其特征在于,步骤(4)后,提示用户是否选择双道模式,如果用户选择双道模式,则重复执行步骤(1)至(4)后完成打捆;如果用户不选择双道模式,则完成打捆。
本发明进一步限定的技术方案是,用户使用转换开关选择是否使用双道模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送线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11)打包头夹紧电磁阀得电,夹紧器到达送线位置,接近开关检测到信号,线道合拢,开始高速送线;
(12)当指定脉冲数达到8500,送线轮比例阀得电,盖板关闭,开始低速送线;
(13)接近开关检测的信号丢失后,当指定脉冲数到达400,送线完成,停止送线。
进一步地,步骤(2)抽紧的具体操作方法为:打包头Y2得电,夹紧器夹紧。
进一步地,步骤(3)扭结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31)打包头摆动去扭结位电磁阀得电,扭结机构进入,压实结束后,打包头下降,开始高速拉紧;
(32)当脉冲编码器无增量时,盖板打开,开始低速拉紧;
(33)当指定脉冲数为30时,脉冲编码器无增量,完全拉紧;
(34)延时100ms,打包头扭结电磁阀得电,开始扭结;
(35)扭结完成后,延时50ms,扭结轮复位,夹紧器松开,扭结头至中间位。
进一步地,步骤(34)和步骤(35)中,扭结和完成扭结时,需润滑扭结轮。
进一步地,步骤(4)断线复位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41)打包头剪切电磁阀得电,线被切断;
(42)打包头扭结复位电磁阀得电,扭结机构复位。
(43)打包头后退电磁阀得电,打包头至初始位置,判断是否存在S4信号,如果存在,则一次打捆正常完成;如果不存在,则一次打捆非正常结束,重新进行打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在原有的线材打捆机单道打捆的模式上增加了双道打捆模式,避免了φ12以上规格钢筋单道打捆不够紧固,在装卸、运输过程中容易打捆丝断裂造成散包、乱包现象。加快了生产节奏,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成品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线材打捆机的双道打捆方法,其流程图如图1所示:按如下步骤进行:
(1)送线,具体操作方法为:
(11)打包头夹紧电磁阀得电,夹紧器到达送线位置,接近开关检测到信号,线道合拢,开始高速送线;
(12)当指定脉冲数达到8500,送线轮比例阀得电,盖板关闭,开始低速送线;
(13)接近开关检测的信号丢失后,当指定脉冲数到达400,送线完成,停止送线。
(2)抽紧,具体操作方法为:打包头Y2得电,夹紧器夹紧。
(3)扭结,具体操作方法为:
(31)打包头摆动去扭结位电磁阀得电,扭结机构进入,压实结束后,打包头下降,开始高速拉紧;
(32)当脉冲编码器无增量时,盖板打开,开始低速拉紧;
(33)当指定脉冲数为30时,脉冲编码器无增量,完全拉紧;
(34)延时100ms,打包头扭结电磁阀得电,开始扭结;
(35)扭结完成后,延时50ms,扭结轮复位,夹紧器松开,扭结头至中间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05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