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及方法、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22171.1 | 申请日: | 2012-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1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军;顾铮珉;葛海龙;冷宏祥;周宇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61/682 | 分类号: | F16H61/682;F16H3/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昱;杨楷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张江***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向 离合器 动力 耦合 传动 控制 装置 方法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动力传动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通过该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进行动力耦合传动控制的方法,以及装设有该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AMT(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变速器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现有的使用同步器和常啮合齿轮进行速比变换的这类变速机构存在着诸如换挡过程动力中断时间长等缺点。由于使用同步器的AMT变速器必须在同步器本身不传递扭矩时才能挪动同步器,因此,在挪动同步器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使动力保持为零,这样就导致在仅有一套同步器能接入传动系统的系统中,速比切换过程的动力中断时间过长,从而影响到驾驶平顺性及舒适性。此外,对于这类变速机构的同步器存在着较高要求,因此不利于在制造、使用及维护等方面进行成本控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以便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此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通过该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进行动力耦合传动控制的方法,并且提供装设有该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的汽车。
为了实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其包括与动力源相连的输入轴、带有同步器总成的变速机构,它还包括单向离合器,并且所述变速机构是AMT变速器,所述单向离合器被设置成用于连接所述输入轴和所述AMT变速器中的一挡主动齿轮,并且在所述输入轴的速度超过所述一挡主动齿轮的速度时被锁止,以便阻止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二者进行相对转动。
在上述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中,优选地,所述AMT变速器包括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和输出轴,其中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带有结合齿圈并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常啮合,并且所述一挡主动齿轮通过所述单向离合器与所述输入轴相连并能在车辆前进方向单向转动,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带有结合齿圈并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常啮合,并且所述二挡主动齿轮通过轴承与所述输入轴相连并能自由转动,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均通过花键与所述输出轴相连;
所述同步器总成包括花键毂、结合套和同步环,其中所述花键毂与所述输入轴通过花键连接,所述结合套被设置成能在所述花键毂上移动并能通过所述同步环分别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的结合齿圈、所述二挡主动齿轮的结合齿圈接合;并且
所述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还包括主减速主动齿轮、主减速从动齿轮和主减速输出轴,其中所述主减速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减速从动齿轮常啮合并且通过花键与所述输出轴相连。
在上述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结合套通过由液压系统驱动的拨叉进行移动。
在上述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中,优选地,所述动力源是电机。
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装设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
一种通过如以上任一项所述车用单向离合器动力耦合传动控制装置进行动力耦合传动控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动力源减少扭矩输出的情形下,通过所述单向离合器来引入所述AMT变速器的一挡动力传递路径,以便使得动力源的输出扭矩下降过程与所述同步器总成的出挡过程并行进行,从而缩短换挡过程中的无动力传递时间;并且/或者
在动力源恢复扭矩输出的情形下,通过所述单向离合器来引入所述AMT变速器的一挡动力传递路径,以便使得动力源的输出扭矩恢复过程与所述同步器总成的入挡过程并行进行,从而缩短换挡过程中的无动力传递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221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