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过合成稀土掺杂Y2O3纳米粉体制备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52178.8 | 申请日: | 2012-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58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飞;秦晓英;辛红星;宋春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4B35/447 | 分类号: | C04B35/447;C04B35/505;C04B35/622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过 合成 稀土 掺杂 sub 纳米 体制 石榴石 透明 陶瓷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一种制备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通过合成稀土掺杂Y2O3纳米粉体制备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的方法。
背景技术
钇铝石榴石(YAG)属于立方晶系,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是一种重要的激光基质材料。YAG单晶中掺杂Nd3+,Ho3+,Tm3+,Cr4+,Yb3+,Eu3+,Er3+,Sm3+,Ce3+ 等稀土激活离子可以实现激光输出。但是YAG单晶材料制备周期长、尺寸较小、掺杂浓度低,使得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与YAG单晶相比,YAG多晶陶瓷的优势在于能够做到大尺寸制备并实现高功率激光输出,能实现激活离子的高浓度、均匀掺杂,未来有望替代单晶材料。1995年,日本的A.Ikesue 等人通过高能球磨来混合亚微米级的Al2O3、Y2O3和Nd2O3 粉体,再利用固相反应法和真空烧结的手段,首次获得高质量的Nd:YAG 透明陶瓷,实现了激光输出并获得了与单晶相近的激光性能(Fabrication and Optical-Properties of High-Performance Polycrystalline Nd-YAG Ceramics for Solid-State Lasers,J. Am. Ceram. Soc.,1995)。随后,日本神岛化学公司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高活性的YAG纳米粉体(Jpn Patent 10-101333,1998-4-21;Jpn Patent 10-101411,1998-4-21),结合注浆成型的工艺,获得了尺寸达到115×115×22mm的大体积的Nd:YAG透明陶瓷(Characterizations and laser performances of highly transparent Nd3+ : Y3Al5O12 laser ceramics,Optical Materials,2007),实现了67kW的准连续激光输出。国内在2004年 ,东北大学孙旭东教授采用固相反应工艺,得到了高透光的 Nd∶YAG陶瓷 ,其在可见光区最大透光率达 63 % ,在红外光区的透光率接近70 %(Synthesis of nanocrystalline yttria powder and fabrication of transparent YAG ceramics,J. Eur. Ceram. Soc., 2004)。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通过球磨法也获得了高质量的稀土掺杂YAG透明陶瓷,并在在国内首次实现 Nd∶YAG透明陶瓷的激光输出(Fabrication,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highly transparent Nd : YAG laser ceramics,Optical Materials,2008)。
目前比较成熟的YAG透明陶瓷的制备方法有固相法和液相法两种。固相法是指通过高能球磨将氧化物粉末研磨之纳米尺寸并充分混合,然后再进行真空固相反应烧结获得YAG陶瓷;液相法是直接通过共沉淀法制备纳米YAG粉末,再进行真空烧结。固相法工艺简单,利于批量生产,但是固相法需要通过高能球磨来研磨粉体,容易引入大量杂质。液相法制备的粉体分散性好、烧结性高,但是工艺复杂,耗时长,成分容易偏析,制备条件苛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通过合成稀土掺杂Y2O3纳米粉体制备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通过合成稀土掺杂Y2O3纳米粉体制备稀土掺杂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521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