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CI协议的温度控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71336.4 | 申请日: | 2012-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342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班书昊;李晓艳;蒋学东;胡爱萍;华同曙;席仁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5D23/22 | 分类号: | G05D23/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316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ci 协议 温度 控制系统 | ||
1.一种基于PCI协议的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PCI桥模块(1)、光电耦合模块(2)、温度检测模块(3)和电阻加热模块(4);所述PCI桥模块(1)的一端通过PCI协议接口直接与PC机相连,另一端通过信号线与光电耦合模块(2)相连;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通过信号线与光电耦合模块(2)相连;所述电阻加热模块(4)由光电耦合模块(2)控制;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将检测到的电流值处理成二进制温度值,然后通过光电耦合模块(2)输入到PCI桥模块(1)中,所述PC机读取PCI桥模块(1)中的温度值,处理后将控制信号经PCI桥模块(1)、光电耦合模块(2)传输给电阻加热模块(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I协议的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PCI桥模块(1)包括PCI9052芯片(U1)、与PCI9052芯片(U1)相连的金手指(P1)、用于存储PCI9052芯片(U1)配置信息的92C46芯片(U2)、与光电耦合模块(2)相连接的数据线插座(CON1);所述PCI桥模块(1)采用8位地址/数据复用总线与所述光电耦合模块(2)进行数据传输;所述PCI9052芯片(U1)的每个电源引脚都接入滤波电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I协议的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电耦合模块(2)包括8155H芯片(U3)、反相器(U4)、光耦隔离芯片(OC1);所述反相器(U4)的引脚1与PCI桥模块(1)相连,反相器(U4)的引脚2与8155H芯片(U3)的引脚4相连;所述8155H芯片(U3)分别通过引脚21、引脚22和引脚29与光耦隔离芯片(OC1)的引脚2、引脚4和引脚10相连;所述光耦隔离芯片(OC1)分别通过引脚8、引脚14和引脚16与温度检测模块(3)中温度集成处理芯片(U5)的引脚7、引脚6和引脚5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I协议的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检测模块(3)包括热电偶接入插座(CON2)、温度集成处理芯片(U5);所述温度集成处理芯片(U5)的引脚2、引脚3分别与热电偶接入插座(CON2)的引脚2、引脚1相连;所述温度集成处理芯片(U5)的电源引脚通过滤波电容(C12)接地;所述温度集成处理芯片(U15)的数据输出引脚与限流电阻R14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CI协议的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阻加热模块(4)包括可控硅光耦驱动芯片(MOC1)、可控硅(SCR1)、第一电阻(R15)、第二电阻(R16);所述第一电阻(R15)一端与光电耦合模块(2)中并口扩展芯片(U3)的引脚(37)相连,另一端与可控硅光耦驱动芯片(MOC1)的引脚2相连;所述可控硅光耦驱动芯片(MOC1)的引脚6经过限流的第二电阻(R16)与可控硅(SCR1)的第二主极引脚A2相连;所述可控硅光耦驱动芯片(MOC1)的引脚4与可控硅(SCR1)的门极引脚(G)相连;用于加热的电阻丝(RL1)串入可控硅(SCR1)的第一主极引脚(A1)与第二主极引脚(A2)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大学,未经常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133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计算机电源故障诊断系统
- 下一篇:数字环卫智能监控调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