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引物及该引物检测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耐药突变位点的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575817.2 申请日: 2012-12-26
公开(公告)号: CN103045590A 公开(公告)日: 2013-04-17
发明(设计)人: 李小青;孙黎;陈然;叶贵;李金欢;郝玮;梁超;韩韬;涂赞兵;方国伟;陈贵;黄士昂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5/11 分类号: C12N15/11;C12Q1/68
代理公司: 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代理人: 郑自群
地址: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开发区高新大道6***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引物 检测 bcr abl 融合 基因 激酶 耐药 突变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引物及该引物检测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耐药突变位点的方法。 

背景技术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细胞有t(9;22)(q34;q11)易位形成的费城染色体(Ph chromosome)和BCR/ABL融合基因,它们在血液病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发现Ph染色体后的30多年里,临床广泛用细胞遗传学方法检测Ph染色体做CML的诊断和疗效监测。尤其近十余年,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应用逐渐普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别名:格列卫,imatinib)是针对BCR/ABL融合蛋白设计的十分有效的药物,近几年在CML和Ph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但是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耐药,耐药相关的BCR/ABL融合基因ABL激酶区突变检测备受重视。 

BCR/ABL融合基因见于95%以上CML患者,也见于20%~25%成人ALL和2%~4%儿童ALL患者,约6%成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1%儿童AML和10%急性混合细胞型白血病(acute mixed lineage leukemia,AMLL)患者中也可检测到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 

不同的BCR/ABL融合基因类型与疾病表型相关。BCR/ABL融合基因中,主要由ABL段携带细胞恶变的主要信息,而BCR段的断裂位点主要影响疾病表型。ABL基因断裂位点通常位于内含子1,包括了全部外显子2及以后的ABL基因序列。BCR基因常见的断裂点有三个:(1)M-BCR区,位于外显子b1~b5之间5.8kb的区域,转录成b2a2或b3a2型mRNA,编码210kD的BCR/ABL融合蛋白(p210),见于90%以上的CML和33%的Ph成人BALL患者。(2)m-BCR区,位于外显子e2′和e2之间的54.4kb的区域,转录成e1a2型mRNA,编码190kD的融合蛋白(p190),见于2/3的Ph成人BALL、3%的非典型CML和慢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白血病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CMML)患者。(3)μ-BCR区,位于外显子19下游,转录成e19a2型mRNA,编码p230kD的融合蛋白,主要见于Ph的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mic neutrophilic leukemia,CNL)。 

格列卫的使用使有些造血干细胞移植适应证的CML患者放弃了移植,但格列卫并不能根治CML。因为它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激酶活性发挥作用,本身并不能抑制融合蛋白的形成,因此停药后易复发。格列卫临床应用不久就发现耐药现象,可分为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耐药的发生机制包括:(1)BCR/ABL融合蛋白的ABL激酶区发生突变,使格列卫结合位点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空间构象发生改变,导致格列卫不能竞争性结合融合蛋白;(2)BCR/ABL融合蛋白过度表达,超过了格列卫的竞争结合能力;(3)BCR/ABL融合基因基因组拷贝数的扩增,往往也会导致BCR/ABL融合蛋白的过度表达;(4)CML克隆的增生不完全依赖BCR/ABL,还存在其他基因异常,如多药耐药基因的异常等。可能上述一种或多种机制一起导致耐药,但约80%的耐药是由于BCR/ABL融合蛋白的ABL激酶区突变引起的,已报道的突变超过50种。约10%的耐药是由于BCR/ABL融合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的,可能是由于基因组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扩增或其他非典型Ph染色体的出现,这种情况下增加药物剂量通常能达到一定的效果。部分患者在使用格列卫治疗前就携带有突变的克隆,是原发性耐药的主要原因。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康圣达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758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