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0179.3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23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2 |
发明(设计)人: | 金柱男;金润仓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张小文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双前侧梁 车辆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2年7月4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2-0073073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当发生前方碰撞时,所述双前侧梁减少车辆的整体变形,保护乘客,并且改进其稳定性。
背景技术
通常地,一直尝试合适地改进车辆的前方碰撞稳定性,并且在前方碰撞测试和40%侧面碰撞测试中已经得到所需的结果。
然而,当发生与实际交通事故相似的车辆前方碰撞时,碰撞力不能通过保险杠传递至前侧梁。
当碰撞不在设置前侧梁的部分处发生而在其他位置处发生时,可以实现上述情况。
小型重复测试作为实际测试项而加入,并且车辆安全评定因此而变得困难。
当车辆的几乎全部前部区域受冲击时,前侧梁吸收碰撞,但是当车辆的较小(狭窄)区域受冲击时,前侧梁不能吸收冲击并且可能在左侧/右侧上弯曲。
车身可能通过前侧梁的弯曲而过度变形,并且不能保证乘客的安全。
公开于本发明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提供一种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其优点在于当发生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减少车辆侧梁的整体变形,从而保护乘客并且改进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可以包括:侧梁,所述侧梁的侧面固定在车身上并且延伸至车辆的前侧;辅侧梁,所述辅侧梁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同轴设置在所述侧梁的前侧处并且与所述侧梁连结;和主侧梁,所述主侧梁平行于所述辅侧梁隔开,并且所述主侧梁的后端部连接至所述侧梁,其中所述主侧梁与所述侧梁整体形成。
所述侧梁的一侧弯曲从而整体形成所述主侧梁。
所述辅侧梁连结至所述侧梁弯曲的第一弯曲表面,并且在所述辅侧梁上形成对应于所述侧梁的所述第一弯曲表面的第二弯曲表面。
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还可以包括保险杠,所述保险杠在前侧处与所述主侧梁和所述辅侧梁隔开。
具有双前侧梁的冲击吸收结构还可以包括碰撞箱,所述碰撞箱安装在所述保险杠和所述主侧梁之间以及所述保险杠和所述辅侧梁之间从而吸收冲击。
碰撞板固定在所述辅侧梁和所述主侧梁的前端部分上,并且所述碰撞箱设置在所述碰撞板和所述保险杠之间。
所述主侧梁而不是所述辅侧梁设置在所述车身的外侧。
所述碰撞箱可以包括:第一碰撞箱,所述第一碰撞箱设置在所述主侧梁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主侧梁;和第二碰撞箱,所述第二碰撞箱设置在所述辅侧梁的前方并且连接至所述辅侧梁,其中所述第一碰撞箱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碰撞箱的长度。
所述保险杠成形为在所述车辆的向前方向上凸起。
如上所述,当发生车辆的前方碰撞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减少车辆侧梁的整体变形,从而保护乘客并且改进稳定性。
同样地,从保险杠传递的碰撞能量分配至主侧梁和辅侧梁并且因此满足侧面碰撞测试和小型重复碰撞测试的安全条件。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实施方案,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整体俯视平面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局部俯视平面图。
图3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组装过程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案的具有双前侧梁的车辆的局部立体图。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显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这些图形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附图标记涉及本发明的同样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01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木片船上层建筑整体吊装设计方法
- 下一篇:车载式电动车充电器防震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