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移动性性能增强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0843.4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38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肖登坤;李红;王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24/02 | 分类号: | H04W24/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深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5 | 代理人: | 唐华明 |
地址: | 20012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性 性能 增强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性性能增强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网络中切换算法的设计和工作过程的实现如下:
首先,在产品开发阶段设计算法的工作流程,然后通过仿真来确定该算法所用到的相关参数,包括迟滞值(hysteresis,Hys),触发时间(Time to Trigger,TTT)等。在仿真过程中通常是标准上所规定的信道模型,例如,城市宏基站模型(Urban Macro,UMa)、郊区宏基站模型(Suburban Macro,SMa)、农村宏基站模型(Rural Macro,RMa)等。但是在现实网络中即使在一个覆盖区里,也会包含多种信道模型;并且,由于信号从基站的发射机到终端的接收机经过的路径不完全同,也会导致各信道的信道衰落不同。这是由于信道的衰落和空间损耗、阴影、用户的移动衰落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在设计阶段的静态仿真所提供的参数是粗糙的,因为这些参数不能和实际的环境很好地匹配。
为了解决算法所用到的参数不能和实际环境匹配的问题,目前一般采用的方案是:在现场布网阶段,通过实地测量来调整这些参数,然后正式运营。但是在正式运营过程中,由于信道也会因为建筑物的拆迁和建设,树木的砍伐和栽种等导致无线信道的变化,或者,在原来的宏基站覆盖区内又增加了一些微基站,或微微基站。这样使最初的信道环境和干扰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造成调整后的参数不能和环境相匹配,从而导致切换性能的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性性能增强方法、及装置,用于提高切换性能。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性性能增强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终端的测量量;
使用所述测量量进行信道匹配或信道衰耗估计,得到当前的信道模型,然后,根据所述当前的信道模型预测将来某段时间之内的信道衰耗或信道模型;
依据所述将来某段时间之内的信道模型或信道衰耗进行自仿真,得到移动性相关参数,依据所述移动性相关参数确定测量配置,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测量配置。
结合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量包括: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码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参考信号强度指示,参考信号的多径强度和延迟,以及终端的位置坐标中的至少一项。
结合一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依据所述移动性相关参数确定测量配置之后还包括:
依据所述测量配置确定移动性相关参数,并向所述终端发送所述移动性相关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性性能增强方法,包括:
向基站发送测量量,使所述基站使用所述测量量进行信道匹配或信道衰耗估计,得到当前的信道模型,然后,根据所述当前的信道模型预测将来某段时间之内的信道衰耗或信道模型;依据所述将来某段时间之内的信道模型或者所述信道衰耗进行自仿真,得到移动性相关参数,依据所述移动性相关参数确定测量配置,并向终端反馈所述测量配置;
接收来自所述基站的所述测量配置,并依据所述测量配置进行测量判决来确定是否满足切换条件,若满足,则进行小区切换。
结合二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测量配置与信道类型具有关联关系,终端依据测量配置与信道类型具有的关联关系通过终端的信道类型的判断能力选择移动性相关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性性能增强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测量量;
处理单元,用于使用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测量量进行信道匹配或信道衰耗估计,得到当前的信道模型,然后,根据所述当前的信道模型预测将来某段时间之内的信道衰耗或信道模型;
仿真单元,用于依据所述将来某段时间之内的信道模型或者信道衰耗进行自仿真,得到移动性相关参数;
配置单元,用于依据仿真单元得到的所述移动性相关参数确定测量配置;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终端发送配置单元确定的测量配置。
结合三方面的实现方式,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具体用于接收来自终端的参考信号接收功率,参考信号码功率,参考信号接收质量,参考信号强度指示,参考信号的多径强度和延迟,以及终端的位置坐标中的至少一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08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极薄铌带的轧制方法
- 下一篇:酪蛋白粉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