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环视图像设置停车位置的装置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580993.5 | 申请日: | 2012-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6601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尹大仲;崔在燮;藏裕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8G1/14 | 分类号: | G08G1/14;G06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环视 图像 设置 停车 位置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环视图像设置停车位置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环视图像采集单元,其被配置成采集多个连续环视图像;
停车位识别单元,其被配置成连续地比较两个或多个图像以便检测车辆的轨迹以及识别所述多个环视图像中的多个停车位;
指定区域输入单元,其被配置成从驾驶者接收指定停车位;
指定区域识别单元,其被配置成与所述停车位识别单元协同地识别在所述指定区域输入单元中接收的所述指定停车位,以确定所述指定停车位是否有效,其中当所述指定停车位的大小能够容纳车辆时,所述停车位是有效的;
显示单元,其被配置成将所述多个连续环视图像一起显示;以及
停车位置设置单元,其被配置成当所述指定停车位有效时,将所述指定停车位设置为停车位置,
其中所述指定区域输入单元接收由驾驶者在所显示的环视图像中绘出的四边形区域作为所述指定停车位,并且
其中所述停车位识别单元基于停车的容易程度来设置车辆的当前点处的各个停车位的优先次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指定区域识别单元将通过所述指定区域输入单元接收的所述四边形校正为矩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显示单元显示所述矩形来代替所述四边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指定区域识别单元把在所述指定区域输入单元中接收的所述指定停车位的实际尺寸与参考尺寸进行比较,以确定有效的指定停车位。
5.一种基于环视图像设置停车位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环视图像采集单元中采集多个连续环视图像;
在停车位识别单元中连续地比较两个或多个图像以便检测车辆的轨迹以及识别所述多个环视图像中的多个停车位;
在指定区域输入单元中接收来自驾驶者的指定停车位;
在显示单元中将所述多个连续环视图像和所述指定停车位一起显示;
在指定区域识别单元中,与所述停车位识别单元协同地识别在所述指定区域输入单元中接收的所述指定停车位,以确定有效的指定停车位,其中当所述指定停车位的大小能够容纳车辆时,所述停车位是有效的;以及
在停车位置设置单元中将所述指定停车位设置为停车位置,
其中接收所述指定停车位的步骤还包括:接收由驾驶者在所显示的环视图像中绘出的四边形区域作为所述指定停车位,并且
其中所述停车位识别单元基于停车的容易程度来设置车辆的当前点处的各个停车位的优先次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指定停车位是否有效的步骤还包括:将所接收的四边形校正为矩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由所述显示单元显示所述矩形。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所述指定停车位是否有效的步骤还包括:将所述指定停车位的实际尺寸与参考尺寸进行比较,以确定有效的指定停车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099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USB插座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USB联接线
- 彩色图像和单色图像的图像处理
- 图像编码/图像解码方法以及图像编码/图像解码装置
- 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图像处理方法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解密方法、图像加密方法、图像解密装置、图像加密装置、图像解密程序以及图像加密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方法、图像解码方法、图像编码装置、图像解码装置、图像编码程序、以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系统和图像形成方法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
- 图像编码装置、图像编码方法、图像编码程序、图像解码装置、图像解码方法及图像解码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