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无效
申请号: | 201210584491.X | 申请日: | 2012-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99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03 |
发明(设计)人: | 陈云;张鹏飞;朱茂桃;朱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C5/22 | 分类号: | B60C5/22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主副胎 结构 防爆 汽车轮胎 | ||
1.一种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胎(1)、轮辋(2)、副胎(3)、单向阀组(4)、副胎单向阀(5),主胎(1)与副胎(3)之间设置有单向阀组(4),副胎上设置有副胎单向阀(5);所述的单向阀组(4)包括两个连通方向相反的主副胎间单向阀组,所述的副胎单向阀(5)仅能由副胎(3)内部向外部单向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其特征在于:副胎(3)设置在主胎(1)内周轮辋(2)的内侧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阀组(4)包括阀体(14)、第一阀芯(15)、第二气道(16)、第二弹簧(17)、第二阀芯(18)、第一阀腔顶开口(19)、第三气道(20)、第一弹簧(21)、气孔(22)、第一气道(23)、第一阀腔(24)、第二阀腔(25)组成,
所述的阀体(14)内设置有第一阀腔(24)和第一气道(23),第一阀腔(24)与主胎(1)通过第一阀腔腔顶开口(19)连通,第一气道(23)分别连通第一阀腔(24)的侧壁和副胎(3),第一阀腔(24)内设置有第一阀芯(15),第一阀芯(15)通过第一弹簧(21)与第一阀腔(24)底部连接,所述的第一阀芯(15)能够在第一阀腔(24)内沿第一弹簧(21)轴向滑动,使得第一气道(23)与第一阀腔顶开口(19)连通或闭合,第一阀腔(24)底部还设置有气孔(22)使第一阀腔(24)与副胎(3)连通,第一阀芯(15)与第一阀腔(24)气密配合使得气孔(22)与第一阀腔顶开口(19)互不连通;
所述的第一阀芯(15)内设置有第二阀腔(25),第二阀腔(25)侧壁通过第二气道(16)与第一阀芯(15)主胎端连通,第二阀腔(25)腔顶通过第三气道(20)与第一阀芯(15)副胎端连通,第二阀腔(25)腔底通过第二弹簧(17)连接第二阀芯(18),所述的第二阀芯(18)能够在第二阀腔(25)内沿第二弹簧(17)轴向滑动,使得第二气道(16)与第三气道(20)连通或闭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胎单向阀(5)为弹簧式单向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副胎单向阀(5)包括气道D(6)、副胎阀体(7)、气道A(8)、气道B(13)、阀芯A(9)、阀盖(10)、气道C(11)、弹簧A(12)。
所述的副胎阀体(7)为中空结构,一端伸入副胎(3)内,另一端设置有阀盖(10);副胎阀体(7)伸入副胎(3)内的端面设置有气道D(6),阀盖(10)设置气道C(11);阀芯A(9)与副胎阀体(7)内壁配合设置,气道A(8)、气道B(13)设置在阀芯A(9)两侧,所述的弹簧A(12)两端分别连接阀芯A(9)和阀盖(10),所述的阀芯A (9)能够在副胎阀体(7)内沿弹簧A(12)轴向滑动,使得气道D(6)与气道A(8)、气道B(13)连通或闭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主副胎结构的防爆汽车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弹簧A(12)的弹性系数
第二弹簧(17)的弹性系数
第一弹簧(21)的弹性系数
弹簧A(12)的预压缩量
第二弹簧(17)的预压缩量
第一弹簧(21)的预压缩量
其中:
P1为主胎(1)实际胎压;
P1max为主胎(1)安全行驶时标准胎压的上限;
P1min为主胎(1)安全行驶时标准胎压的下限;
P2为副胎(3)实际胎压;
P2max为副胎(3)工作胎压的上限;
P2min为副胎(3)工作胎压的下限;
P2(2)为单向阀组(4)的工作情况中,当P1=P1min时副胎的实时气压;
P2(4)为单向阀组(4)的工作情况中,当P1=P1max时副胎的实时气压;
X12为弹簧A(12)总压缩量与预压缩量X120的差;
X17为第二弹簧(17)总压缩量与预压缩量X170的差;
X21为第一弹簧(21)总压缩量与预压缩量X210的差;
S9为P2在阀芯A(9)上的作用面积;
S151为P1在第一阀芯(15)上的作用面积;
S152为P2在第一阀芯(15)上的作用面积;
S181为P1在第二阀芯(18)上的作用面积;
S182为P2在阀芯(18)上的作用面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58449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片加载腔
- 下一篇:一种用于生产海绵锆或海绵铪的分体式还原反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