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055067.1 | 申请日: | 2012-02-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36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李祖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祖培 |
主分类号: | F01N13/08 | 分类号: | F01N13/08;F02B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淡***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加 引擎 排气 效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排气装置,尤指一种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
背景技术
汽车为现代人用于代步的主流交通工具之一,汽车引擎的工作原理具有四个主要步骤,第一步骤为吸气,引擎在工作时需要让燃料和空气在气缸内燃烧,所以必须要吸入空气,并将其与燃料混合起来,第二步骤为压缩,将该混合气体以活塞压缩,第三步骤,燃烧,以火花塞点火,使该压缩的混合气体爆炸产生能量,并将该能量转换为机械能,以提供汽车运转所需要的动力,第四步骤为排气,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引擎外,之后再吸入新的空气与燃料混合,重复此四个步骤,借此持续产生汽车运转所需要的动力。其中空气的进气量、进气压力与进气的顺畅度,皆会影响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进而影响引擎对于燃料的利用率,若进气速度过慢或进气量不足时,容易造成燃烧不完全,会大大降低引擎对燃料的利用率,而较容易耗油。
同一款车辆,因使用者驾驶方式不同,而造成空气进气量的不同,有可能产生空气进气量不足的情形,造成引擎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废气,或是车辆使用一段时间后,吸入空气的通道因逐渐累积脏物而堵塞,进而降低进气量,使引擎内燃烧所产生的动力不足,使车辆耗油量增加,扭力提升速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引擎进气不足导致引擎内燃烧不完全而造成排放废气增加,以及车辆耗油量增加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为一设置于引擎排气路径上的中空管体,包含有一进气端,一排气端,以及一设置于该进气端与该排气端之间的引流段,该引流段包含有一内径由该进气端向中央渐缩的第一引流部,以及一与该第一引流部连接且内径由该排气端向中央渐缩的第二引流部,借此增加通过该引流段气体的流速,造成该进气端与该排气端的流速差,而使该进气端产生吸力。
进一步地,该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材质为选自于由铁、不锈钢以及铜所组成的群组。
进一步地,该第一引流部与该第二引流部连接处形成一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该引流段增加通过该引流段气体的流速,造成该进气端与该排气端的流速差,而使该进气端产生吸力,即可将引擎内未排放完的废气吸出,让引擎能导入新鲜空气,达到完全燃烧的效果,提升引擎对于油料的利用率,而降低油耗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第一实施例使用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第二实施例使用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外观示意图、结构示意图以及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1,为一设设置于引擎排气路径上的中空管体,包含有一进气端11,一排气端12,以及一设设置于该进气端11与该排气端12之间的引流段13,该引流段13包含有一内径由该进气端11向中央渐缩小的第一引流部131,以及一与该第一引流部131连接且内径由该排气端12向中央渐缩小的第二引流部132,藉此借此增加通过该引流段13气体的流速,造成该进气端11与该排气端12的流速差,而使该进气端11产生吸力。
除图1外,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的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使用示意图,如图所示:一般汽车的排气系统的配置大致上为在一引擎2的排气端装设置一引擎排气管3,以排出在该引擎2内燃烧过后的废气,而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环保意识的抬头下,经该引擎2燃烧过后产生的废气,并不能直接排放至环境中,故增加了一触媒转换器4于该引擎排气管3后端,以净化或降低废气中的有害成分,再以一设置于该触媒转换器4后的排气尾管5,将净化后的废气排放至环境中。于具体实施例中,该增加引擎排气效率的管体1的材质为选自于由铁、不锈钢以及铜所组成的群组,能够承受该引擎2内部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废气,而不至变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祖培,未经李祖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0550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燃气内燃机预燃室
- 下一篇:消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