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辆备胎舱及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09056.7 | 申请日: | 2012-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8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卓;张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43/06 | 分类号: | B62D4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赵爱军 |
地址: | 10002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备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存放备胎及各种行李的车辆备胎舱及具有该车辆备胎舱的车辆,属于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备胎舱是汽车后备箱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存放备胎,以便在汽车发生故障时,可以用备胎替换有问题的轮胎。现在越来越多的汽车使用全尺寸备胎,备胎舱需要承受更大的负载,尤其在较为恶劣的路况中,如山区、坑洼不平的路段等,备胎舱在承受备胎自重的基础上,还要承受备胎和后备箱所装的所有行李由于重力加速度所产生的额外负载,而备胎舱承受负载过大时会发生开裂。同时,备胎舱大多是冲压工艺成型,由工艺导致的减薄率,将使备胎舱底部的厚度较原厚度降低10~20%,甚至更多,这无形增加了备胎舱局部开裂的风险。汽车备胎舱的结构形式、刚度及强度对汽车后备箱乃至整个后车身的耐久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很大影响。
现有的汽车备胎舱大多是由后地板通过冲压形成,在备胎舱底部再起一些加强筋。这种结构对工艺要求较为严格,很难准确地判定冲压之后备胎舱各个部位的材料减薄情况。备胎舱中心有一根螺杆,大多通过用螺帽拧紧来固定备胎,此操作所产生的预紧力也将对汽车备胎舱底部中心位置产生一定的拉力作用,从而使备胎舱承受负载的风险加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备胎舱结构在承受负载时会开裂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备胎舱,其结构刚度、强度较高,制造工艺简单,且重量较轻。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备胎舱,包括由车辆后地板形成的备胎舱主体,在所述备胎舱主体的底部固连有用于加强所述备胎舱主体刚度和强度的底部支撑梁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备胎舱主体的底部中心为备胎安装点;
所述底部支撑梁结构包括加强横梁,其两端分别固连于所述备胎舱主体底部的备胎安装点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备胎舱主体的备胎安装点处为凹坑结构;
所述底部支撑梁结构还包括一用于支撑连接在所述加强横梁的中部与所述备胎舱主体的凹坑结构之间的支撑支架,其中部具有凸起结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其中,
所述支撑支架的凸起结构嵌入所述备胎舱主体底部的凹坑结构内,并与所述凹坑结构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支架两端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加强横梁的中部固连。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支架的凸起结构与所述备胎舱主体的凹坑结构通过焊点连接;所述支撑支架两端的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分别通过焊点与所述加强横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横梁的两端分别通过焊点与所述备胎舱主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横梁为条形,其横截面为U型结构,且所述U型结构的两侧面的边缘分别具有向外延伸形成的用于与所述备胎舱主体底部固连的焊接边。
进一步的,在所述加强横梁的U型结构的底面与两侧面上分别开设有用于减轻所述加强横梁重量的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减重孔的四周边缘具有翻边。
进一步的,所述加强横梁固连于所述备胎舱主体底部的中心位置,并沿整车车身横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辆备胎舱的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备胎舱与现有的备胎舱结构相比,通过在备胎舱主体底部设置底部支撑梁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备胎舱无论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上均有大幅度提升,可在较为恶劣的工况下承载更大的负荷,避免备胎舱发生开裂的风险;同时,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备胎舱同时对整车的扭转刚度也有一定的提升;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备胎舱总重量较低,结构简单,对备胎舱结构强度及整车安全性能均有了大幅度提升,值得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车辆备胎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车辆备胎舱的底部支撑梁结构的主视图;
图3表示图2的侧视图;
图4表示图2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090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