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显示设备及具有该设备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67314.7 | 申请日: | 2012-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14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廖国新;廖宜辉;夏立闯;钟飞;吕淼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37/02 | 分类号: | B60K37/02;G02B27/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显示 设备 具有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的一种车载显示设备及具有该设备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电子化配置的不断发展,汽车的电子信息量不断的增加,然而目前的一些汽车的指示信息一般都在汽车多媒体和仪表上显示,有些指示信息甚至设置到副仪表板上。在这种布局中为了获取更多的指示信息,行车过程中驾驶员需要经常将视线偏离汽车的行驶方向,从而不利于安全行车。
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研究出了能够显示更多信息的组合仪表。
在中国专利文献CN100421984公布的一种车载显示设备中,该车载显示设备包括了第一显示装置、第二显示装置以及设置在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之间的组合装置,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成像光透过组合装置形成实像到达观察者的视野中;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成像光经过组合装置一次反射后形成虚像到达观察者的视野中,从而实现了观察者同时观察到第一显示装置显示的信息和第二显示装置显示的信息。然而要达到较好的显示效果,往往需要将实像叠加在虚像之前,这样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就需要相隔一段较长的距离,需要占用仪表台较大的空间,从而影响了仪表台上结构的布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车载显示设备占用的仪表台空间较大的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占用仪表台空间较小的车载显示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载显示设备,包括分别设置于仪表台内且可发出成像光的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与第二显示装置彼此以角度a设置,所述第一显示装置设置在观察者的视野区域中,所述车载显示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与第二显示装置之间的仪表台上且对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成像光透光的组合装置,所述组合装置包括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成夹角b设置且对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成像光反射的第一组合装置、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成夹角c设置且对所述第一组合装置反射过来的成像光进行再次反射的第二组合装置。
进一步,所述角度a的取值范围为90°到150°。
进一步,所述角度a为90°。
进一步,所述夹角c的取值范围为0°到90°。
进一步,所述夹角c的取值范围为80°到90°。
进一步,所述夹角b的取值范围为30°到60°。
进一步,所述夹角b的取值为45°。
进一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与所述第二组合装置的横向距离为L1。
进一步,所述横向距离L1的取值范围为1cm到10cm。
进一步,所述第一组合装置为对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成像光透光且对于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成像光反射的部分透明的镜面,所述第二组合装置为对于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成像光透光且对于所述第一组合装置反射的成像光反射的部分透明的镜面。
进一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观察者视野区域上方。
进一步,所述第二显示装置设置在观察者视野区域下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载显示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第一显示装置的成像光透过组合装置到达观察者视野中,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成像光依次通过第一组合装置和第二组合装置反射后到达观察者视野中,通过两次反射使得所述第二显示装置的成像光到达观察者视野中的空间距离更远,更易实现实像叠加在虚像之前,进而更易达到较好的显示效果,减小了车载显示设备占用的仪表台空间;并且减少了第二显示装置在显示信息源头需做镜像处理的情况,从而降低了显示装置的开发难度。并且进一步实现了第一显示装置和第二显示装置的成像光分层显示效果,使得车载显示设备显示效果更具有空间感、立体感,进而增强汽车科技感、时尚感,提升了汽车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设备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显示设备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673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