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白车身四门总成运输的固定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220181396.0 | 申请日: | 2012-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74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方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65/06 | 分类号: | B62D6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金玺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身 总成 运输 固定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支架,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白车身四门总成运输的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样车试制阶段中,白车身完成焊接和进入油漆工艺之间存在白车身运输的过程,该过程中白车身四门总成不同于装配完成的四门总成能通过锁与锁扣之间的限位实现有效连接,而易使白车身四门总成在运输过程中受到损坏。因此,白车身的运输过程中常常需要固定白车身与四门总成。
目前,白车身与四门总成固定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在四门与车身侧围匹配处放置足够的缓冲物,例如绒布、泡棉等,再用塑料扎带或是塑料薄膜纸将窗框与车身缠绕在一起。这种方法对四门总成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碰撞起一定保护作用,但是仍存在某些情况下失效的可能性,例如,运输过程中路面的颠簸会使缓冲物相对于车身钣金相对运动,钣金锋利的快口割破缓冲物导致固定失效,而且塑料扎带、薄膜都是一次性用品不可回收再用,成本花费高,且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来做包装与拆解。
二、制作专用的工装夹具来固定四门总成。首先,这种方法对于数量庞大、持续造车的试制项目需准备足够多的工装夹具才能保证制造及运输的连续性,因此致使费用升高。其次,由于不同车型平台设计造型的独特性,白车身及四门钣金型面结构不尽相同,因此为某一平台车型所设计制造的工装夹具很难被不同平台车型所共用,因此工装夹具的应用范围受到了局限。最后,某些工装夹具在使用时还必须配备专用工具或是能源条件才能启用,对环境条件依赖程度较高。可见,专用的工装夹具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因此不适于普及和推广。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白车身四门总成运输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失效风险小,可靠性高,而且结构简单,便于使用,能够克服对外界能源的依赖,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白车身四门总成运输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架体、垂直设置在架体头部的固定夹脚及设置在架体身部的限位凹槽,其中,
所述固定夹脚由弹性材料制成,包括夹持部及与所述夹持部相连的安装口,所述安装口的开口间距自端部向根部逐渐缩小,所述安装口根部开口间距与所述夹持部的开口间距相同,所述夹持部的开口间距小于相应安装位置的厚度;
所述限位凹槽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为V字型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架体的尾部朝限位凹槽开口方向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架体尾部弯折角度为100°。
进一步地,所述V字型凹槽的夹角为80°~100°。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在所述固定夹脚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第二加强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筋的长度为所述固定夹脚和所述第一凹槽之间距离的60%~70%;第二加强筋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之间距离的60%~70%。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口的端部开口间距为4~6mm,所述安装口的根部开口间距或者夹持部开口间距为2.5~3mm。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由金属板制成,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0.8~1.5mm。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板的厚度为1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白车身四门总成运输的固定支架结构简单,便于使用,不仅提高了可靠性,降低了失效风险,还摆脱了使用过程中对外界能源的依赖而且可重复拆装使用,藉此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用于白车身四门总成运输的固定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固定支架的侧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固定支架安装在白车身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固定支架固定车身和车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做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1813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