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轮速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77250.6 | 申请日: | 2012-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315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26 |
发明(设计)人: | 刘玉梅;曹晓宁;王秀刚;熊明烨;苏建;刘琦峰;徐观;张立斌;陈熔;赵聪聪;李梦;王帆;郭文翠;赖政剑;徐振;卢海隔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3/44 | 分类号: | G01P3/4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朱世林;王寿珍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检测系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轮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轮速是道路式验的重要参数,对于车辆性能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轮速测试主要应用霍尔式、电磁式、磁电式及光电式等传感器进行轮速的间接测取,测试精度受外界影响大、低速时不易或不能测量等问题,且国外设备价格昂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轮速参数的测试。
类似技术中经检索,(1)专利公开号:CN101339199A;发明名称:电磁式汽车轮速传感器及其安装方法;公开日:2009年1月7日;申请日:2008年8月1日。该专利提出一种电磁式汽车轮速传感器,将齿圈固定在轮毂上随车轮转动,运用电磁感应原理,利用在转动过程中齿圈齿根、齿顶间的磁通量交替变换引起感应电动势的变化,进而测得车轮转速。但此类方法因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幅值是变动的,无法测试低车速工况下的车轮转速;而且其安装时磁极及齿圈始终保持某一间隙,难以保证。
(2)专利公开号:CN102211505A;发明名称:轮胎转速及近场噪声测量装置;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申请日:2011年5月6日。该专利提出一种轮胎转速的测试方法,运用光电开关的计数功能,配以齿圈感应盘来测量轮胎转速。但此方法中的光电开关易受外界光源的影响,致使测取的结果不准或达不到转速测量的目的。
(3)专利号:CN202159070U;发明名称:一种新型汽车测量装置;公开日:2012年3月7日;申请日:2011年5月30日。该专利提共一种轮胎转速的测试方法,将轮速传感器的转子通过爪形夹头夹紧在轮毂螺母的外侧面上随车轮转动,轮速传感器外壳与车身联接,通过传感器转子与定子的相对运动间接测取车轮转速。但该方法中,无法保证爪形夹头与轮毂螺母之间的预紧力,车轮行驶过程中易发生危险事故,且爪形夹头的尺寸通用性差,测量装置不能适用于多种车轮尺寸的安装。
针对轮速检测的现实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轮速检测装置,实现了轮速的快速检测。该装置中引入了直流测速电机的测速功能,根据直流测速发电机电刷两端的感应电势与电机的转速成正比的性质,且能够把转速信号逆转换成电势信号实现车轮转速的测量。 该测试装置成本低,测试方便,测试精度高,具有很强的通用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汽车轮速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汽车轮速检测装置,主要由定位盘(A)、花键套(B)、电机固定卡夹(C)、直流测速发电机(D)、连接杆(E)及上部固定机构(F)组成,所述定位盘(A)的圆盘面上设置有沿径向辐射状的槽型定位安装孔,通过转接装置总成(III)及螺母固定安装在被试车辆(I)的轮毂上,实现定位盘(A)与车轮的同步运转;所述定位盘(A)中心设置有花键轴(7),并通过花键套(B)与直流测速发电机(D)连接;直流测速发电机(D)通过电机固定卡夹(C)与连接杆(E)下部连接;连接杆(E)上部通过上部固定机构总成(F)中的强磁铁(26)吸附在车体上,实现上部固定。
所述的转接装置总成(III)由三套结构相同的转接螺套(a)组成,所述的转接螺套(a)为T形结构,T形结构的大端为一与汽车轮毂螺栓相配合的空心的带有内螺纹的六方体结构,代替轮毂上面原有的固定螺母,T形结构的小端为一带有外螺纹的螺杆,T形结构小端的螺杆穿过定位盘(A)上的定位安装孔,并由三套螺母及垫片将定位盘(A)紧固在汽车轮毂上,实现轮速检测装置的下部固定,所述的转接螺套(a)的尺寸规格视被测车辆I轮毂螺栓的尺寸而定。
所述定位盘(A)中心设置有与花键套(B)的内花键以滑动副配合连接的花键轴(7),所述花键轴(7)上的外花键为矩形花键,花键轴(7)与花键套(B)的配合长度沿轴向可调,以满足不同车型轮毂表面与车体垂直表面之间距离的变化。
所述的定位盘(A)的定位安装孔,由沿径向向外辐射的6个非等角度分布的定位安装孔组成,定位安装孔Ⅰ(1)与定位安装孔Ⅱ(2)呈60°,定位安装孔Ⅱ(2)与定位安装孔Ⅲ(3)呈30°,定位安装孔Ⅲ(3)与定位安装孔Ⅳ(4)呈90°,定位安装孔Ⅳ(4)与定位安装孔Ⅴ(5)呈36°,定位安装孔Ⅴ(5)与定位安装孔Ⅵ(6)呈72°,定位安装孔Ⅵ(6)与定位安装孔Ⅰ(1)呈7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772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