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96551.3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62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新 |
主分类号: | B60R19/02 | 分类号: | B60R1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金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297 | 代理人: | 胡清方;彭友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安全 防撞保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汽车的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汽车逐渐进入家庭,小汽车的增多不仅给路面和停车位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交通故障也是逐年增加。具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的道路交通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其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仍然是导致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的原因。特别是超速行驶导致的事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4.2%。事故发生的地点,高速公路的事故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如何防止在交通事故中尽可能少的减少死亡事故发生,人们常用的就是采取在汽车车体的前后加装前防撞拦和后防撞拦的办法,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汽车防撞保护作用,但是,其防撞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一种可全方位保护汽车,尤其是在汽车相撞时,可以缓冲汽车与其它物体之间相撞压力的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包括前部套、发动机盖套、车顶盖套和后部套,所述前部套、发动机盖套、车顶盖套和后部套连为一体,并与汽车外型形状相吻合,在所述前部套上设有进风口、前灯孔和前车牌孔,在所述后部套上设有后灯孔和后车牌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左侧车门套和右侧车门套,在所述左侧车门套上设有左侧视窗孔,在所述右侧车门套上设有右侧视窗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前部套和所述后部套从外到里分别由弹性接触层、软性减缓层和耗能层组成。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弹性接触层、软性减缓层和耗能层,从弹性接触层到耗能层的硬度是逐渐增强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左侧车门套和右侧车门套从外到里分别由弹性接触层、软性减缓层和耗能层组成。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弹性接触层、软性减缓层和耗能层,从弹性接触层到耗能层的硬度是逐渐增强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弹性接触层是位于所述软性减缓层表面上独立的球缺。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是用热塑弹性体材料制成的。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热塑弹性体材料是TPU、TPV或TPX硅胶。
本实用新型中由于采用了在汽车外型表面加装有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使其固定在汽车表面,这样,当两车相撞或一车与其它物体相撞时,该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可以起到缓冲相撞物体之间的能量,达到保护车内人员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 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图3,图1至图3所揭示的是一种汽车安全防撞保护套,包括前部套1、发动机盖套2、车顶盖套3和后部套4,所述前部套1、发动机盖套2、车顶盖套3和后部套4连为一体,并与汽车外型形状相吻合,在所述前部套上设有进风口11、前灯孔12和前车牌孔13,在所述后部套上设有后灯孔和后车牌孔。所述进风口11、前灯孔12和前车牌孔13,以及后灯孔和后车牌孔的具体位置依不同车型,其位置和形状有所变化,依据汽车的形状而设计。
本实施例中,左侧车门套和右侧车门套5,与上述其它部分的保护套是分离的,主要是方便开关车门,显然,在所述左侧车门套上应该设有左侧视窗孔,在所述右侧车门套上应该设有右侧视窗孔51,方便司机驾车时观察车外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前部套1和所述后部套2从外到里分别由弹性接触层14、软性减缓层15和耗能层16组成;且所述弹性接触层14、软性减缓层15和耗能层16,从弹性接触层14到耗能层16的硬度是逐渐增强的。也就是最外层的弹性接触层14最软,软性减缓层15其次,耗能层16相对较硬,将从弹性接触层14到耗能层16的硬度是逐渐增强的目前,是为了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达到尽可能的不撞坏车身的目的。
同样的,所述左侧车门套5和右侧车门套从外到里分别由弹性接触层14、软性减缓层15和耗能层16组成,且所述弹性接触层14、软性减缓层15和耗能层16,从弹性接触层14到耗能层16的硬度是逐渐增强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新,未经张志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29655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安全带织带限位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电器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