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耐压用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18548.7 | 申请日: | 2012-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6909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06 |
发明(设计)人: | 郑寅善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寅善 |
主分类号: | F16L11/08 | 分类号: | F16L11/08;F16L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翟国明 |
地址: | 韩国南阳洲市瓦府郡道谷里***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压 软管 | ||
1.一种耐压用软管,具有管形态的内皮:
上述内皮的外周面以螺旋型连续缠绕的第1方向线和上述内皮的外周面,与上述第1方向线交叉状态重叠连续缠绕的第2方向线,共同组成第1织物交织层;
在上述内皮的外周面,覆盖住上述第1织物交织层形成的管形态的第1外皮;以及,上述第1外皮的里面,沿着上述第1外皮的长度方向介入的多个软管中遏止第1软管长度变化用的增强线,如此,包含如上的各项,共同构成了耐压用软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
还包含了在上述内皮和上述第1织物交织层之间介入的防止内皮伸长用的线,所述线沿着上述内皮的长度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遏止第1软管长度变化用的增强线的厚度比上述防止内皮伸长用的线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
增加了第2织物交织层和第2外皮,具体构成为,上述第1外皮的外周面以螺旋型连续缠绕的第1方向线和上述第1外皮的外周面,与上述第1方向线交叉状态重叠连续缠绕的第2方向线,共同组成第2织物交织层
在上述第1外皮的外周面,覆盖住上述第2织物交织层形 成的管形态的第2外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耐压用的软管由如下各层结构组成:管形态的内皮:
上述内皮和上述第1织物交织层之间,沿着上述内皮长度方向,介入的多个内皮中防止第1内皮伸长用的线;
上述内皮的外周面以螺旋型连续缠绕的第1方向线和上述内皮的外周面,与上述第1方向线交叉状态重叠连续缠绕的第2方向线,共同组成第1织物交织层;
在上述第1外皮的外周面,覆盖住上述第2织物交织层形成的管形态的第2外皮;
上述第2外皮的里面,沿着上述第2外皮的长度方向介入的多个软管中遏止第2软管长度变化用的增强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
耐压用软管由如下各层结构组成:管形态的内皮:
上述内皮的外周面,第1和第2方向线,以超过和横穿的模式编织和编造,上述内皮和上述第1外皮之间,以菱形状介入构成第1织物交织层;
上述第1外皮的里面,沿着上述第1外皮的长度方向介入的多个软管中遏止第1软管长度变化用的增强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压用软管,其特征在于:
耐压用软管由如下各层结构组成:管形态的内皮:
上述内皮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第1外皮;
上述内皮的外周面,第1和第2方向线,以超过和横穿的模式编织和编造,上述内皮和上述第1外皮之间,以菱形状介入构成第1织物交织层;
上述第1外皮的外周面,形成的管形态的第2外皮;
上述第1外皮的外周面,第1和第2方向线,以超过和横穿的模式编织和编造,上述第1外皮和上述第2外皮之间,以菱形状介入构成第2织物交织层;
上述第2外皮的里面,沿着上述第2外皮的长度方向介入的多个软管中遏止第2软管长度变化用的增强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寅善,未经郑寅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1854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坐封控制阀
- 下一篇:井口远控调节紧急切断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