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沉淀式藻水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336673.0 | 申请日: | 2012-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88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明;张小龙;孙阳;李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德林海藻水分离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2 | 分类号: | C02F1/52;B02C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邬玥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沉淀 水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沉淀式藻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太湖、滇池、巢湖为代表的湖泊频繁出现蓝藻爆发,给流域周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蓝藻爆发性生长繁殖并形成“水华”,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重要表征。大面积、高浓度蓝藻的富集对水生态、水环境及人类健康等方面造成危害。其直接生态后果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甚至丧失,湖泊、水库景观价值和服务功能降低。因此,蓝藻的治理十分必要和迫切。
最近几年,治理蓝藻的技术和产品得到较快发展,如机械捞藻设备、气浮除藻设备、超声波装置、灭藻化学药剂及控藻生物制剂等。而作为传统水处理技术常用的絮凝沉淀技术和设备至今还未能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主要是因为蓝藻中危害最大的微囊藻是多细胞群体,具共同胶被,细胞常有伪空泡,其形成的浮力能对抗沉降,因此影响絮凝沉淀的效果,制约了沉淀技术在蓝藻治理中的应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出一种沉淀式藻水分离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提升泵、剪切粉碎装置和絮凝沉淀分离池,絮凝沉淀分离池还与加药装置连接,絮凝沉淀分离池依次包括进水口、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出水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剪切粉碎装置包括定转子结构,定转子结构包括定子、转子和在定子与转子之间形成的工作区,多个转子形成圆环状,每两个转子之间形成剪切分离装置的进口,多个定子形成圆环状,每两个定子之间形成剪切分离装置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絮凝沉淀分离池进水口设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前端的上部,出水口设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后端的上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絮凝沉淀分离池从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上端固定,第一隔板左右两端固定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两侧,第一隔板的下端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下端形成空隙,第二隔板下端固定,第二隔板的左右两端固定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两侧,第二隔板的上端低于絮凝沉淀分离池中的水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隔板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前端板形成混合区,混合区中设有混合搅拌器,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形成絮凝区,第二隔板与絮凝沉淀分离池的后端形成沉淀区,沉淀区底部设有排渣口。
本实用新型的剪切粉碎装置是采用定转子型结构作为剪切头,在电机的高速驱动下,含蓝藻的池水在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内高速运动,形成强烈的液力剪切和湍流,达到破碎、分散蓝藻的效果。高浓度蓝藻悬浮液在剪切粉碎装置的定子与转子狭窄的间隙中受到强烈的机械剪切,细胞群不断被粉碎分散,藻体细胞游离,细胞中的伪空泡受压破裂,增加了蓝藻细胞与絮凝剂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了蓝藻的浮力,从而达到絮凝剂沉淀的理想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沉淀式藻水分离装置的定转子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沉淀式藻水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德林海藻水分离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德林海藻水分离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3366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