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层大巴的空调风道有效
申请号: | 201220427123.X | 申请日: | 2012-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062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0 |
发明(设计)人: | 彭旺;肖晓林;李志杰;何辉;李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24 | 分类号: | B60H1/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层 大巴 空调 风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空调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层大巴的空调风道。
背景技术
双层大巴因为内部空间较大,其中空调风道的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空调的效果。空调风道包括高速风区和低速风区,由于高速风区风速较快,使位于高速风区的出风口没有足够的出风,甚至不能出风,严重影响整车的空调制冷效果;有些上层风道与空调采用平直的过渡风道连通,过渡风道将冷风垂直引向上层风道,冷风在垂直吹向上层风道的过程中,由于风速发生突变,导致冷风的能量损失较大,远离空调的区域会出现无风或少风的现象,同时会产生较大的噪音;有些空调风道的进风口与空调的出风口错位设置,过渡风道需要弯折以满足装配的需要,因此,过渡风道弯折得不平滑也会导致冷风能量的额外损失。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空调风道位于高速风区的出风口出风较少、整车制冷效果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的有效增加出风口出风量、提高整车制冷效果的双层大巴空调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双层大巴的空调风道,包括设置在上层车厢顶部的上层风道以及设置在下层车厢顶部的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分别通过过渡风道与空调连通,所述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包括靠近空调的高速风区以及远离空调的低速风区,位于高速风区的出风口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冷风导入出风口的导流罩。
进一步地,所述导流罩朝冷风吹来的方向设有用于导入冷风的开口以及用于改变冷风风向的阻挡部。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风道的导流罩包括在车辆横向上内外相邻排列的内导流罩和外导流罩,所述内导流罩的高度等于外导流罩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风道的导流罩包括远离空调的前导流罩和靠近空调的后导流罩,前所述导流罩和后导流罩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相邻排列并且前导流罩的高度高于后导流罩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风道包括设置在过渡风道两端的平直部以及设置在平直部之间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由平滑弧部形成,并且弯曲部与平直部平滑地过渡。
进一步地,所述过渡风道包括设置在车辆横向两侧的上层过渡风道和设置在车辆横向中间的下层过渡风道,所述上层车厢顶部的横向两侧分别设有彼此独立的上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通过在车辆高度方向上延伸的上层过渡风道与空调连通;所述下层车厢顶部的横向中间设有下层风道,所述下层风道通过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下层过渡风道与空调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风道与过渡风道的接口设置在上层风道的尾端且设有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的固定端设置在接口靠近上层风道尾端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流板具有朝上层风道延伸方向弯曲的平滑弧面。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风道横向两侧分别设有斜面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风道与过渡风道的接口两侧分别设有用于向斜面出风口导风的导流板组合体,所述导流板组合体包括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所述第二导流板和第三导流板均具有平滑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层大巴的空调风道,包括设置在上层车厢顶部的上层风道以及设置在下层车厢顶部的下层风道,所述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分别通过过渡风道与空调连通,所述上层风道和下层风道包括靠近空调的高速风区以及远离空调的低速风区,位于高速风区的出风口的上端设有用于将冷风导入出风口的导流罩。因为高速风区靠近空调,风速较快,此处的出风口会出现出风较少的现象,为了保证高速风区的出风口具有足够的出风量,通过导流罩将冷风导入出风口,这样有效增加出风口的出风量,提高了整车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双层大巴的空调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上层风道与上层过渡风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下层风道与下层过渡风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下层风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42712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叉车油箱注油口密封结构
- 下一篇:前拖钩过渡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