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轮罩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47099.3 | 申请日: | 2012-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35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刘东明;姜欣;龚超;段昀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6 | 分类号: | B62D2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轮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轮罩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汽车发动机总成设计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由其引起的车内噪声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从而使路噪成为影响整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简称NVH)性能的重要因素。
路面引起的结构振动与噪声主要出现在250Hz和500Hz以下,决定于车身,悬架和车轮的动态特性。其控制因素可划分成三个类别:1.轮心的动态载荷。2.底盘悬架系统的减振。3.车身结构的声学传递特性。因此,减振器在车身上的连接点是路噪能量的重要传入途径,是提高悬架隔振性能和优化车身声学灵敏度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需要达到一定的动刚度目标。
隔振性能指标隔振率可以由下面的公式求出:
KSource:振源侧动刚度
KReceiver:车身侧动刚度
KIsolator:隔振元件动刚度
对于车身系统的声学灵敏度:
P/F=(P/V)*(V/F)=(P/V)*(频率/动刚度)
因此动刚度越高,隔振率越大,而声学灵敏度越低,从而有利于车内噪声的控制。
在早期的车身设计中前减振器连接点处结构的选取,主要考虑相邻的局部车身结构,减振器的安装位置与包络,而不考虑对连接点的动刚度的影响。因此大都因势而做,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结构型式。由于当前对车身减重的要求不断提高,而性能指标也在同步上升,形成了对实现车身动刚度目标的巨大挑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具有较高动刚度,降低车内噪声的前轮罩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动刚度,提高材料使用率的前轮罩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前轮罩结构,包括减振器安装板、设置在所述减振器安装板顶部的减振器连接点以及围绕所述减振器安装板的边缘连接的侧围,所述侧围从所述减振器安装板向下延伸并向外倾斜。
优选地,所述侧围依次由前侧板、内侧板、后侧板和外侧板围成,相邻侧板之间通过圆弧过渡连接。
优选地,所述侧围的底部与前纵梁连接,所述前侧板与所述前纵梁的上表面之间的夹角为75°±1°。
优选地,所述减振器安装板包括四条侧边,从与所述内侧板相对应的所述侧边开始沿顺时针的方向的四条所述侧边的长度依次为:150.5±0.5mm,175.8±0.5mm,182.1±0.5mm和188.3±0.5mm。
优选地,从所述减振器安装板到所述侧围的底部的高度为307.8±0.5mm。
优选地,所述后侧板通过连接板与导水槽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侧板上形成直角边,所述直角边与前围焊接,所述直角边在竖直方向的焊接长度为180±0.5mm,所述直角边在水平方向的焊接长度为199.7±0.5mm,所述直角边上设有8个焊点。
优选地,所述内侧板上形成X形加强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侧围的形状为上小下大,能够提高前轮罩结构在X和Y方向上的动刚度,有效地降低车内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前轮罩结构及其周边结构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470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矿用电缆
- 下一篇:橡胶芯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汽车零部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