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汽车散热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564217.1 | 申请日: | 2012-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669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0 |
发明(设计)人: | 江品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吉旺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F28D1/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徐勋夫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汽车 散热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新型汽车散热器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系统中,散热器是水冷式发动机冷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散热器需要承受来自发动机以及路面的振动载荷,所以,在制造生产中,对汽车散热器系统的强度设计尤为重要。
目前汽车散热器水箱总成结构工艺为:由铝制加工的固定钣,侧带,管带式散热片和铝材制成的散热水管相间排列组合后经钎焊炉焊接后再经手工焊接把两端散热水管堵死来增加强度。其不足之处是:经钎焊炉焊接后还需手工焊接,增加了制作工艺,使产品制作周期延长,并且其散热水管强度弱,管角容易裂口,降低了散热器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汽车散热器结构,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汽车散热器强度弱、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汽车散热器结构,包括有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左侧带、右侧带、散热片、上水槽以及下水槽;该左侧带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的左端和下固定板的左端连接,该右侧带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的右端和下固定板的右端连接,由该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左侧带和右侧带围构成一方形空间;该散热片固定于上固定板的底面并位于方形空间中;该上水槽固定于上固定板的表面上;该下水槽固定于下固定板的底面上;以及,该上固定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两列两排散热水管,该每一散热水管呈扁状条形,每一散热水管包括有两实心部以及间隔平行设置并一体连接于两实心部之间的侧壁,该两实心部之间并排间隔平行设置有多个隔板,每一隔板的两侧均分别与两侧壁一体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固定板、下固定板、左侧带、右侧带和散热水管均为铝合金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片为铝卷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散热片的表面呈开百叶窗形状。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水槽和下水槽均为工程尼龙塑胶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水槽与上固定板之间以及下水槽和下固定板之间均夹设有垫圈,该垫圈为橡胶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左侧带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的左端和下固定板的左端卡合焊接固定,该右侧带的两端分别与上固定板的右端和下固定板的右端卡合焊接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每一实心部的外端呈弧形,每一实心部的内端呈方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每一实心部的长度为5mm,厚度为2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侧壁的厚度为0.3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于上固定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两列两排散热水管,配合利用该每一散热水管均有两实心部、两侧壁和多个隔板组成,以增强散热水管的强度,防止散热水管角裂口,从而大大增强本实用新型的强度,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产品不良率,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合理、实施简便、实用性强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上固定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位置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中散热水管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上固定板 20、下固定板
30、左侧带 40、右侧带
50、散热片 60、上水槽
70、下水槽 80、散热水管
81、实心部 82、侧壁
83、隔板 101、方形空间
102、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5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上固定板10、下固定板20、左侧带30、右侧带40、散热片50、上水槽60以及下水槽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吉旺汽车零件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吉旺汽车零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56421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