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直径钢管桩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6390.1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8819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17 |
发明(设计)人: | 向波;庄卫林;马洪生;马建林;何云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2D5/28 | 分类号: | E02D5/2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26 | 代理人: | 何强 |
地址: | 61004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径 钢管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连接结构,尤其是小直径钢管桩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小直径钢管桩是一种新型边坡抗滑支挡结构,将小直径空心钢管插入边(滑)坡预成孔中,然后在钢管底高压灌注水泥砂浆,桩顶采用横纵联系梁连接,形成的排桩框架—桩周土体复合空间结构承载体。小直径钢管桩能承受较大水平荷载的钢管排桩结构抗滑机理主要包括:钢管桩对桩间土的强化作用、土拱效应维持桩间土稳定并加强排架结构承载能力、桩土相互作用下的复合承载、注浆加固作用等方面。相对于传统的重型支挡结构,小直径钢管排桩具有施工快捷、安全简便、经济效益高、适用条件广、对环境影响小的突出优点,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在应急抢险、滑坡治理、边坡防护、基坑支护等方面具有广阔推广应用前景。用钢管连接结构连接钢管桩,施工工艺先进、安全可靠、强度及防腐性好、工作效率高。钢管桩选用直径为127~140mm,壁厚为4.5~6mm的小直径电焊直缝钢管,出厂每根长6m,而一般施工要求长度常大于6m,由于钢材的生产的最大长度受限于钢管厂生产的设备和运输等方面,生产太长的钢管需要的设备和运输的方式将会造成很大的困难,需要连接钢管。现有的连接技术常采用在需要连接的两根钢管内部套装长度基本为25cm左右的内衬钢管且仅在对接处把两根钢管与内衬钢管焊接到一起,连接处单截面焊接,此方式钢管连接强度低,结构的抗滑支挡功能得不到发挥,致使结构在推力作用下失效,引起工程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连接强度高的小直径钢管桩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小直径钢管桩连接结构,包括对接在一起的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在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的对接处套装有内衬钢管,所述内衬钢管的两端分别伸入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内,在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的对接处通过焊缝将内衬钢管、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焊接为一体;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上均设置有预留孔,所述预留孔正对内衬钢管,在预留孔处通过焊点分别将内衬钢管的两端与第一钢管、第二钢管固定焊接为一体。
在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上均设置有四个预留孔,所述四个预留孔均布在同一截面上。
所述内衬钢管长度为80~120cm。
焊缝采用坡口熔透焊接,坡口角为45°,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的对接处间隙为20mm。
焊缝与焊点外表面上设置有防腐层。
防腐层包括内层与外层,内层是厚度为160μm的锌层,外层是厚度为50μm的环氧封闭涂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内衬钢管与第一钢管和第二钢管采用多截面焊接,连接强度高,不致因桩身接管处强度不足发生受弯受剪破坏,导致支挡结构失效,引发工程事故;在预留孔处通过焊点分别将内衬钢管的两端与第一钢管、第二钢管固定焊接为一体,连接方便,操作简单,节约材料;在第一钢管与第二钢管上均设置有四个预留孔,四个预留孔均布在同一截面上,形成三截面焊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情况下,操作方便、简单;采用长度为80~120cm的内衬钢管,连接强度效果最好;焊缝处采用坡口熔透焊接,使电弧达到根部,保证根部焊透避免未焊和未熔合等缺陷,且坡口截面积最小,从而熔敷金属填充量最少,焊接效率最高且焊后应力及变形小;焊缝与焊点外表面上有防腐层,保护焊接处,避免钢管连接处受腐蚀导致连接失效。
附图说明
图1是小直径钢管桩连接结构剖视图;
图2是沿图1中A-A剖面图;
图3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沿图1中B-B剖面图;
图5是图4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沿图1中C-C剖面图;
图中标记:1-第一钢管,2-第二钢管,3-内衬钢管,4-焊缝,5-焊点,6-防腐层,61-内层,62-外层,α-坡口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未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639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