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格栅风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17218.8 | 申请日: | 2012-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23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斋藤孝;清水辰弥;野村祐幸;金崎宏纪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B60K11/06;B60R19/5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黄霖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格栅 风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格栅风门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JP58-139519U(此后其将被称作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已知的格栅风门装置可以根据布置于车身的前部部分处的格栅开口部处所提供的风门机构的打开操作和关闭操作来控制从格栅开口部流入到发动机舱中的空气的流量。
换言之,根据参考文献1中公开的格栅风门装置,例如当车辆正以高速移动时,使风门机构处于关闭状态;从而,限制了吸入到发动机舱中的空气的流量。因此,可以提升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例如,可以降低阻力系数值“Cd值”)。同时,根据参考文献1的格栅风门装置,当发动机被起动时,限制了吸入到散热器中的空气的流量;从而,可以减少预热发动机的时间段。另外,根据参考文献1的格栅风门装置,例如,在发动机的温度趋于升高的情况下,使风门机构处于打开的状态,从而增加流入到发动机舱中的空气的流量。因此,可以适当地控制发动机的温度。
另外,例如在JP2003-81034A(此后其将被称作参考文献2)中新近公开了一种冲击吸收结构。根据参考文献2,例如,当车辆发生碰撞时,冲击吸收结构被构造为使得布置于车身的前部部分处的前格栅通过因该碰撞而引起的外力沿车辆的向后方向移动到格栅开口部中。该冲击吸收结构应用于车辆;从而,施加到物体——例如,与车辆相碰撞的行人和自行车——的冲击被吸收并且由此可以针对该冲击保护该物体。
然而,例如,在设置有格栅风门装置的车辆中,前格栅由于车辆的碰撞而沿车辆的向后方向移动并且因此而可能会与布置在格栅开口部中的风门机构相干涉或与支承风门机构的支承构件(框架)相干涉。因此,限制了前格栅沿向后方向的平顺运动;从而,施加到与车辆相碰撞的物体的冲击可能不会由前格栅沿向后方向的运动充分地吸收。
因此,存在对于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可以使前格栅沿车辆的向后方向平顺地移动的一种格栅风门装置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格栅风门装置,包括:风门机构,风门机构布置在定位于车辆的车身的前部部分处的格栅开口部中,以控制从格栅开口部向车身的内部部分流动的空气的流量;以及框架,框架在格栅开口部中支承风门机构,框架在一个端部处包括固定部以被固定在格栅开口部中,框架包括凸出部,在由于车辆发生碰撞而使布置在格栅开口部的开口端部处的前格栅向后移动的情况下,凸出部与前格栅接触并且在框架处产生转动力矩,转动力矩绕固定部作用。
根据前述结构,转动力矩通过由于碰撞而从前格栅作用的挤压力而产生,从而挤压凸出部以使框架转动。例如,在框架包括以一定间隔布置的固定部的情况下,转动力矩的中心轴线为沿着固定部的布置的轴线。另外,框架绕转动力矩的中心轴线转动,从而使前格栅平顺地向后移动。
具体地,凸出部用作前格栅的挤压力的施加点。因此,在框架处产生的转动力矩以及框架的转动行程可以基于提供的挤压力的施加点的位置来进行控制或调节。此外,框架的转动行程可以由凸出部的凸出长度来控制或调节;从而,可以优化框架的转动行程和转动力矩。因此,可以限制由于不同于转动的原因而可能会发生的框架的变形模式(例如,压曲或压缩);从而,前格栅可以进一步平顺地向后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框架包括凸出部,凸出部包括在沿着转动力矩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以间隔地布置的多个凸出部。
根据前述结构,例如,即使在冲击从车辆的前侧倾斜地输入到车辆的情况下,凸出部中的至少一个也被前格栅的挤压力挤压;从而,框架可以转动。另外,可以有效地保护风门机构的布置于凸出部之间的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框架包括在沿着转动力矩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布置在两端部处的多个凸出部。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风门机构包括布置在框架中的可动翅片以及驱动可动翅片使得可动翅片打开和关闭的致动器部分,并且,凸出部设置在框架处,以便比致动器部分更向前凸出。
根据前述结构,可以限制致动器部分被向后移动的前格栅损坏,从而抑制频繁地修理致动器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面,凸出部包括弯曲表面,弯曲表面构造为使得凸出部与前格栅的接触部根据前格栅向后移动到的位置而在弯曲表面上移位。
根据前述结构,前格栅的挤压力可以有效地转换为转动力矩而不管前格栅向后移动到的位置如何。另外,接触部在弯曲表面上逐渐地移位。因而,框架(和风门机构)进一步平顺地转动而不会使转动力矩突然改变,从而不会抑制前格栅向后移动。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方面,框架固定到保险杠加强件。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个方面,内部部分为发动机舱。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172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抄表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数据无线采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