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池漏电检测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220638180.2 | 申请日: | 201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73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房传礼;赵星;仝利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 | 分类号: | G01R3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471003 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漏电 检测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漏电检测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漏电检测电路。
背景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纯电动汽车中的动力源,为了达到一定的功率要求,需要多节电池串联使用。现今的锂离子电池组成的直流系统的电压已经高达上百伏,而纯电动大客车电池组的电压更是高达500V。为了司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整车的安全状况,需要对电动汽车的直流高压系统的漏电状况实时监测。
目前电动汽车漏电监测电路普遍采用外接电阻切换的测量方法,但是存在几个缺点,首先电池组正负母线与车体之间连接了电阻,降低了绝缘性能;其次正负母线对车体的绝缘电阻相等时,绝缘电阻无法计算;最后当电池组总电压过低或者开路时,也无法计算。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外接电阻切换方法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其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池漏电检测电路,具有设计简单合理、成本低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漏电检测电路,其包括光MOSFET开关电路,由光MOSFET管Q组成;及分压电阻网络,由精密电阻R组成,与光MOSFET开关电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较佳的,前述的电池漏电检测电路,其中该光MOSFET开关电路包括光MOSFET管Q1、光MOSFET管Q2、光MOSFET管Q3及光MOSFET管Q4,而该分压电阻网络包括精密电阻R1、精密电阻R2、精密电阻R3、精密电阻R4、精密电阻R5、精密电阻R6及精密电阻R7;其中,该光MOSFET管Q1连接精密电阻R1和精密电阻R2,精密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着精密电阻R3,精密电阻R3的另一端同时 连接精密电阻R4和光MOSFET管Q4,光MOSFET管Q4的另一端连接车体地极,精密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精密电阻R5,精密电阻R5的另一端连接光MOSFET管Q2,光MOSFET管Q2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精密电阻R6和光MOSFET管Q3,而精密电阻R6和光MOSFET管Q3的另一端同时连接精密电阻R7。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电池漏电检测电路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池漏电监测电路,通过对测量电池组的总正极对车体地极、总负极对车体地极和电池组的总电压来判断电池组是否对外漏电,实现了对电池组的实时监控;且在该测量方法上进行改进,需要测量绝缘电阻时才将电阻网络引导到电池系统中,改善了其绝缘性能,通过切换不同的电阻网络,在正负母线对车体的绝缘电阻相等时,可以正确测量出绝缘电阻。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电池漏电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电池漏电监测的系统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电池漏电检测电路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阅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电池漏电检测电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该电池漏电检测电路包括光MOSFET开关电路及分压电阻网络;其中,该光MOSFET开关电路主要由光MOSFET管Q组成,而该分压电阻网络主要由精密电阻R组成;在正常工作过程中,该光MOSFET开关电路会调整精密电阻R的分压网络,得到不同的测量电压值,供AD采集电路测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凯迈(洛阳)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206381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